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
石城几换主,天堑谩连空。
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
折碑犹有字,多记晋英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金陵(今南京)历史变迁的感慨。作者认为,依仗险要地势而不重视德行,最终导致兴亡交替,感叹命运的无常。石城的统治者屡次更换,而天堑似乎也无意义地延伸到空中。御路上却堆满了百姓的坟茔,台基上聚集着牧童。即使折断的碑上依然留有字迹,仍然能让人回想起晋朝的英雄。
注释:
- 恃险:依仗险要的地势。
- 不种德:不重视德行的培养。
- 兴亡:兴盛与衰亡。
- 石城:指金陵城,因其地势险要而得名。
- 天堑:自然的障碍,指难以逾越的山河。
- 御路:皇帝出行的道路。
- 叠民冢:堆积着百姓的坟墓。
- 牧童:放牛的孩子,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 折碑:指已损坏的碑石,往往刻有历史的记载。
- 晋英雄:指晋朝的英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贞白(约730年-约790年),字梦阮,唐代诗人,生于金陵,因其作品常描写故乡而被誉为“金陵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曾任职于朝廷,后因隐居而被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金陵怀古》创作于唐代,正值王朝更替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对金陵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诗歌鉴赏:
《金陵怀古》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金陵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兴亡的无常与人事的变迁。首联“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道出了由于依仗地势而忽视德行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描绘石城更替的主宰与天堑的空虚,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变化的不可捉摸。
诗中提到的“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则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无辜相对照,百姓的苦难与无奈在这里显露无遗。结尾“折碑犹有字,多记晋英雄”更是通过历史的痕迹唤起人们对过去英雄的缅怀,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追思。
整首诗字句凝练,意蕴深厚,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有对故乡的深情回望,充分展现了王贞白的诗歌才华和对历史的敏感捕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恃险不种德:依靠险要地势,而不注重德行的培养。
- 兴亡叹数穷:感叹兴亡的变化是由命运所决定的。
- 石城几换主:金陵城的统治者屡次更换,象征着权力的动荡。
- 天堑谩连空:自然屏障似乎也无意义地延伸,暗示历史的无常。
- 御路叠民冢:皇帝出行的道路上却满是百姓的坟墓,表现出百姓的苦难。
- 台基聚牧童:台基上聚集着放牛的孩子,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对比历史的沉重。
- 折碑犹有字:即使折断的碑上仍有文字,象征历史的遗留。
- 多记晋英雄:回忆起晋朝的英雄,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兴亡叹数穷”与“石城几换主”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天堑”的描写,隐喻历史的阻碍与无情。
- 象征:折碑和牧童分别象征历史的沉重与生活的无忧,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金陵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德行和英雄人物的追忆,警示后人珍重历史与德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险:象征着依仗外在条件的脆弱。
- 德:代表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 石城:金陵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 民冢:百姓的苦难与牺牲。
- 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 折碑:历史的痕迹与教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贞白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爱情
- B) 历史的兴亡
- C) 自然风光
- D) 社会生活
-
诗中“折碑犹有字”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历史的追思
- C) 对家乡的热爱
- D) 对英雄的怀念
答案:
- B) 唐代
- B) 历史的兴亡
- B) 对历史的追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春望》:以忧国忧民的情感为主,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分类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