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红棉》

时间: 2025-01-27 03:19:20

羞入绮罗丛。

高干摩空。

倚天照海醉颜红。

脱尽江南儿女态,不嫁东风。

春事苦悤悤。

心事谁同。

贞姿一任火云烘。

合向越王台下住,那辨雌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红棉
作者: 龙榆生 〔近代〕

羞入绮罗丛。高干摩空。
倚天照海醉颜红。
脱尽江南儿女态,不嫁东风。
春事苦悤悤。心事谁同。
贞姿一任火云烘。
合向越王台下住,那辨雌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开头的“羞入绮罗丛”,意指不愿意沉迷于华丽的景致;“高干摩空”描绘了高耸的棉花与天空的接触。接下来的“倚天照海醉颜红”则形象地表现出在阳光照耀下的红棉花,展现出一种醉人的美丽。之后的“脱尽江南儿女态,不嫁东风”,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拒绝被束缚的决心。接着“春事苦悤悤”,表达了对春天的惆怅与心事;而“心事谁同”则是对孤独的感叹。最后一句“合向越王台下住,那辨雌雄”则让人联想到历史与爱情的交织,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注释:

  • 绮罗丛:华丽的织物,象征奢华与繁华的环境。
  • 高干摩空:形容高高的棉花杆直插天空,展现自然的伟大。
  • 江南儿女态:江南的女子特有的风情与韵味。
  • 东风:常象征春天的来临,这里暗指对春风的拒绝。
  • 悤悤:心中愁苦的状态。
  • 贞姿:贞洁的姿态,象征坚贞与独立。
  • 越王台:古代越国王台,暗指历史与爱情的交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龙榆生(1897-1969),字少白,号筠溪,浙江人。曾任职于多所高校,致力于古代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内心充满复杂情感,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感到无奈和惆怅。红棉象征着坚韧与美丽,但诗中反复表现的孤独感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思。

诗歌鉴赏:

《浪淘沙 红棉》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用“羞入绮罗丛”引入,展现出对奢华环境的拒绝,显得清新脱俗。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红棉花的美丽,借此表达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

然而,诗中那份“脱尽江南儿女态,不嫁东风”的决绝,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束缚的拒绝。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却也伴随着心中的苦闷与孤独,这种情感在“春事苦悤悤,心事谁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以“合向越王台下住,那辨雌雄”结尾,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羞入绮罗丛:表示不愿沉迷于奢华的生活。
  2. 高干摩空:描绘了棉花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
  3. 倚天照海醉颜红:在阳光下的红棉花,形象生动。
  4. 脱尽江南儿女态,不嫁东风:表达对传统风情的拒绝与对自由的向往。
  5. 春事苦悤悤:春天带来的苦恼与忧愁。
  6. 心事谁同:孤独的感受,心事无人分享。
  7. 贞姿一任火云烘:坚贞的姿态任凭烈日烘烤。
  8. 合向越王台下住,那辨雌雄:在历史的背景下,思考爱与性别的界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干摩空”将棉花与天空的伟大联系在一起。
  • 拟人:心事与春天的互动,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如“贞姿一任火云烘”与前面的“心事谁同”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以红棉为象征,传达了坚韧与美丽,但也流露出深深的孤独和对传统束缚的拒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棉:象征着美丽、坚韧与生命力。
  • 东风:象征春天与新生,但在诗中却是拒绝的对象。
  • 越王台: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连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羞入绮罗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奢华的喜爱
    • B. 对奢华的拒绝
    • C. 对自然的向往
  2. “春事苦悤悤”中“苦悤悤”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的事情
    • B. 心中的愁苦
    • C. 自然的美好
  3. 诗中“合向越王台下住”指的是什么?

    • A. 爱情的归宿
    • B. 历史的沉淀
    • C. 自然的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1.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和人生的忧虑。
  2.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人生的乐观与豪放,与《浪淘沙 红棉》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似的题材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与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