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梁溪晚泊和黄竹斋》
时间: 2025-01-27 03:16: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问绿汀杜若,谁解为恨人栽。
叹京袂游尘,吴霜归鬓,客闷难排。
扁舟放愁纵远,好湖山何意乱离来。
斜月还闻邻篴,落花休点吟杯。
水香亭榭忆秦淮。
歌棹晚频催。
念绣额帘花,罗心烛烬,残梦徘徊。
西风谢堂去燕,剩巢痕还占旧楼台。
待把锦书寄与,柔波九曲肠回。
白话文翻译:
在绿色的滩涂上,杜若花谁能理解我因爱恨而种下的思绪?
叹息着京城的衣袂沾染了尘埃,吴地的霜已经染白了我的鬓发,
客居他乡的我,心中烦闷难以排解。
小舟在水上漂荡,忧愁也随之远去,但美丽的湖山为何要使我心绪纷乱?
斜月下依稀听见邻居的篙声,落花也不再点滴在我的酒杯上。
水边亭榭中,想起了秦淮河的往事。
歌声和桨声在傍晚频频催促。
思念那绣额帘上花纹,心中烛火已熄,残梦徘徊不去。
西风送走了堂前的燕子,巢穴的痕迹仍然留在旧楼台上。
等待将这锦书寄出,柔波轻轻地绕过九曲的河流。
注释:
- 杜若: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描写水边风景。
- 恨人栽:因爱生恨,由此种下的思念之情。
- 京袂:指京城的衣袂,象征着繁华与尘世的喧嚣。
- 吴霜:指江南的霜,表现出地域特征和个人的感受。
- 扁舟:小船,用以象征漂泊与自由。
- 秦淮:指南京的秦淮河,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 锦书:精美的书信,象征着对远方的思念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文焯,清代诗人,字逢吉,号惭愧,生于1720年,卒于1788年。郑文焯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个人情感为题材,富有情韵。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郑文焯晚年,正值其游历江南之时,诗中流露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是一首抒情诗,运用了优美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心中深切的思念与孤独。开篇通过对杜若的提问,引出对“恨”与“爱”的探讨,表现出一份愁苦与无奈。接着,诗人借助“扁舟放愁”的意象,展现了对湖山的眷恋,同时也隐含着对离别痛苦的反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随着“水香亭榭”的回忆,诗人不仅向往过去的美好,也感叹现实时光的流逝。月下的宁静与酒杯中的落花,象征着逝去的时光与难以忘怀的往事,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是“待把锦书寄与,柔波九曲肠回”,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现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希望。
整首诗在韵律上柔和流畅,情感上细腻入微,使人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美,更深刻体会到人世间的离愁别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绿汀杜若:以问句开头,展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杜若的生长与情感的纠结相呼应。
- 叹京袂游尘:表达对繁华喧嚣生活的叹息,反映出作者的内心孤独。
- 扁舟放愁纵远:借小舟的漂流象征心灵的放逐,向远方抒发愁苦。
- 好湖山何意乱离来:湖山之美却因离愁而显得更加纷乱,传达出对美好与痛苦的无奈交织。
- 斜月还闻邻篴:描绘夜晚的宁静,同时引入人声,增添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扁舟放愁”,形象地表现了愁苦与漂泊的关系。
- 拟人:如“落花休点吟杯”,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其更具情境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歌棹晚频催”与“念绣额帘花”,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惋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若:象征思念与情感的纠结。
- 扁舟:象征自由与孤独。
- 秦淮: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锦书:象征对远方的思念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杜若”象征什么?
- A. 自然美
- B. 思念与情感
- C. 离别的痛苦
- 答案:B
-
“扁舟放愁”中的“愁”是指?
- A. 生活的烦恼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过去的怀念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秦淮”是指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上海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的《虞美人》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与李煜的《虞美人》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失去与离别的感伤,但郑文焯更加强调自然景致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抒情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郑文焯传》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木兰花慢》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