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高耸而空旷,其他山峰都无法与之相比。你看那路边的石头,都是补天剩下的材料。
注释
- 突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 隘:狭窄、险要的地方。
- 空虚:形容山的高大和空旷。
- 他山:指其他山峰。
- 君:你,这里用作对人的称呼。
- 道傍:路边、道路的旁边。
- 石:指石头。
- 补天:源自《山海经》,传说女娲用五色石补天,形容这些石头是珍贵的材料。
典故解析
“补天”典故来源于古代神话《山海经》,讲述的是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这一神话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灾害和宇宙秩序的思考与想象,寓意着修复与重建的努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儋耳山》创作于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期间,此时他面临政治上的挫折,但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心中的感慨。
诗歌鉴赏
《儋耳山》通过对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以“突兀”和“空虚”描绘了儋耳山的高耸与空旷,表达了与其他山峰的显著差异,突显了其独特的美。而后两句“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则将目光转向路边的石头,借用“补天”的典故,暗示这些石头的珍贵与历史,丰富了山的内涵。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借山石之美折射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不屈,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蕴含着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淡然的哲学思考。诗中简约的语言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这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突兀隘空虚:描绘山的形态,表现出它的高耸与空旷,暗含孤独感。
- 他山总不如:表达了对儋耳山的独特赞美,暗示其他山峰的平凡。
- 君看道傍石:引导读者关注路边的石头,增强了互动性。
- 尽是补天馀:通过“补天”的典故,赋予石头历史和文化的深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他山”与“儋耳山”的对比,突显出儋耳山的独特性。
- 典故:引用“补天”典故,增添了诗的历史厚度和哲理性。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困境的思考,体现了从容面对逆境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贵与孤独,代表诗人的志向与心境。
- 石:象征坚韧与历史,承载着文化的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补天”典故来源于哪个古籍? A. 《庄子》
B. 《山海经》
C. 《史记》
D. 《论语》 -
诗中“他山总不如”意指什么? A. 其他山峰没有价值
B. 其他山峰无法与儋耳山相比
C. 所有山峰都是相等的
D. 诗人只喜欢儋耳山 -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自然,但杜甫的诗中更多表现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苏轼的乐观形成对比。
-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诗中充满豪情,与苏轼的细腻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