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贫士七首,并引 其五》
时间: 2025-01-22 09:34: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士的生活境遇,诗人看到芙蓉花与金菊混杂生长,枝叶长得像栏杆一样。远远地怜惜那些退朝的官员,糕点和美酒都是从他们的手中流出。谁能想到在江海之上,落花也可以成为美味的食物呢?为了应对重阳节,我只能以衣物来抵御寒冷的岁末。没有衣服我的肌肤会感到寒冷,没有酒我脸上会显得愁苦。贫穷的生活真让人感叹,这两件事总是密切相关。
注释
- 芙蓉:指荷花,常象征美丽和纯洁。
- 金菊:指金色的菊花,象征秋天的丰收和美丽。
- 大官:指位高权重的人,常与富贵、享乐相关联。
- 江海:象征广阔的生活,暗示落英(落花)也可以成为美味的食物,隐喻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 重阳:指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象征着重阳登高、避寒。
- 无衣无酒:指的是生活的贫困与缺乏,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苏轼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时期,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在此期间,他的经济条件十分拮据,身处贫困的环境中,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对贫士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同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比富贵生活,表达了贫困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影响。开头几句以“芙蓉杂金菊”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日景象,突显了自然的美好与人间的冷暖。诗人用“遥怜退朝人”引出富贵人生活的美好,然而随即转入对自身贫困的感慨,表达出一种无奈和沉重的情感。尤其是“无衣无酒”的叹息,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交融,深刻反映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诗人对平民生活的关怀。尽管身处困境,诗人依然能够从自然中寻找乐趣,从而展现出一种乐观的精神风貌,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芙蓉杂金菊:描绘出盛开的荷花与金色菊花交相辉映,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
枝叶长阑干:枝叶茂盛,像栏杆一样,暗示着生命的繁茂与生机。
-
遥怜退朝人:远远地同情那些刚刚从朝廷回来的人,显示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他人命运的关注。
-
糕酒出大官:指的是权贵的奢华生活,与贫士形成鲜明对比。
-
岂知江海上:反问谁能想到江海之上,落花也可以成为美味,表现出对生活哲学的深思。
-
典衣作重阳:为了重阳节而典当衣物,显示出生活的窘迫。
-
徂岁惨将寒:年末将至,寒冷的天气即将到来,暗示未来的艰难。
-
无衣粟我肤:没有衣服,皮肤会感到寒冷,强调生活的艰辛。
-
无酒嚬我颜:没有酒,脸上会显得愁苦,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贫居真可叹:对贫穷生活的感叹,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悲伤。
-
二事长相关:强调生活中缺乏衣物与酒的密切关系,体现出贫困的压迫感。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富贵与贫穷的生活,强调贫士的困境。
- 反问:通过反问的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诗意。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如芙蓉、金菊)与生活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贫穷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同情。苏轼通过对比富贵与贫穷,揭示了生活中的艰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关切和对人性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象征纯洁和美好,但在贫士的生活中显得遥不可及。
- 金菊:代表着秋天的丰收与美丽,亦是对比贫穷的象征。
- 糕酒:象征富贵生活的奢侈与享受,与贫士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 江海:象征生活的广阔和丰富,但在贫士眼中却是一种讽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芙蓉”指的是什么花?
- A. 玫瑰
- B. 荷花
- C. 菊花
- D. 桃花
-
诗人用什么来抵御重阳节的寒冷?
- A. 酒
- B. 食物
- C. 衣物
- D. 火
-
诗中“无衣无酒”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愁苦
- C. 满足
- D. 忧虑
答案:
- B. 荷花
- C. 衣物
- B. 愁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细腻。
- 《登高》:杜甫的作品,描绘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与思考,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陶贫士七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但苏轼更关注社会现实,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