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作者:苏轼
半夜银山上积苏,
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
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白话文翻译
在半夜时分,银色的山顶上积满了露水,
早晨来到九条小路,伴随着车辙的痕迹。
涛声在江边,烟雾笼罩的水边,瞬间寂静无声。
肚子空空,心有诗情,衣衫也有结;
湿漉漉的薪柴如桂花般香甜,米粒如同珠宝般明亮。
在寒冷中吟唱,谁来陪我捻动胡须呢?
注释
- 银山:比喻夜间被雪覆盖的山,形容其洁白如银。
- 积苏:指的是积累的露水。
- 九陌:指九条小路,象征着交通繁忙的场所。
- 涛江烟渚:指江水的浪涛和岸边的烟雾,描绘出一种朦胧的景象。
- 空腹:此时指诗人肚子饿,强调内心的空虚感。
- 湿薪如桂:湿润的柴火如桂花一般,可能暗指桂花的香气。
- 冻吟:在寒冷中吟唱,强调了寒冷的环境和孤独的心情。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作是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苏轼作为北宋的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他一生经历坎坷,曾多次被贬,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诗人面临着人生的困境与孤独,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词作。诗中描绘了夜晚银山积露的景象,早晨的宁静与车辙的印记,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场景。随着诗句的深入,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半夜银山上积苏”,用“银山”来形容雪覆的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朝来九陌带随车”,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将时光进行的变化呈现在眼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涛江烟渚一时无”,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更为静谧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波涛声和烟雾的描写更增添了神秘感。此时,诗人内心的空虚感也随之浮现,“空腹有诗衣有结”一语,既表达了身体的饥饿,也暗示了精神的追求。
最后两句“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渴望,诗人渴望有知音共鸣,却又被寒冷的环境所孤立。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夜银山上积苏:夜晚,银色的山上积聚了露水,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朝来九陌带随车:清晨到来,九条道路上留下车辙的痕迹,展现了生命的流动与繁忙。
- 涛江烟渚一时无:涛声和烟雾交融,瞬间寂静,反映了内心的平静与思索。
- 空腹有诗衣有结:肚子空空,但心中有诗情,有衣衫的结,表现出即使在困境中仍有追求。
- 湿薪如桂米如珠:湿润的薪柴如桂花般香甜,米粒如珠,描绘出生活的美好。
- 冻吟谁伴捻髭须:在寒冷中吟唱,谁能陪伴我捻动胡须,流露出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山”比喻雪山,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湿薪如桂米如珠”,形成和谐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山:象征纯洁与宁静,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 积苏:露水的积累,象征着诗人的思绪与灵感的滋润。
- 涛江:象征着生命的奔流与变化。
- 湿薪: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 冻吟: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银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纯洁和宁静
- B. 暴风雨
- C. 繁华
-
“空腹有诗衣有结”中的“空腹”指的是?
- A. 肚子饿
- B. 精神空虚
- C. 两者都有
-
诗的最后一句“冻吟谁伴捻髭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快乐
- C. 忧伤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但苏轼更关注于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往往侧重于内心的情感波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