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净居寺(并叙)》
时间: 2025-01-11 05:19:47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
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
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
遂留结庵。
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
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
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净居寺(并叙)
苏轼
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白话文翻译
游净居寺,位于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和小苏山之北。寺中的僧人居仁告诉我,齐天保中,僧人思惠路过这里,见到当地的老人问他们的姓氏,回答说是苏氏,于是得知了这两座山的名字。他感叹道:“师父告诉我,遇到三位苏氏就可以停留。”于是他在这里结庵。然而,父老们却没有出现,原来是山神的化身。后来,僧人智凯在这山中见到思惠,得到了法门,因此人们称他为思大和尚智者大师。唐代神龙年间,道岸禅师在此地建立了寺庙,但在庚子之乱中,寺庙被战火摧毁,直到乾兴年间才恢复,并被赐名为梵天云。十年以来,我游历名山,自制山中衣服。希望在语言上结束婚嫁,携手共度晚年。不料世俗的缘分在,失去自由面临危机。刑名并非我所学的,陷阱损害了我的声望。于是我害怕生死隔离,永远与云山相违。今天又是什么日子,轻便的芒鞋让我轻快飞行。我对着佛像顶礼,抬头双泪流下。灵山的法会尚未散去,八部众生依然光辉。愿随二圣前往,洗净千劫的罪孽。徘徊在竹溪月下,空翠摇曳烟雾缭绕。钟声送我离去,出谷依依不舍。回首我的家乡山,年末时将何时归?
注释
- 净居寺:指一座寺庙,主要为禅宗修行场所。
- 齐天保中:一个历史时期,指唐代的一个年号。
- 苏氏:指苏轼的姓氏,表明与当地人的关系。
- 山神:山的神灵,古人相信自然界有神灵居住。
- 庚子之乱:指历史上的战乱事件。
- 灵山:佛教中重要的山,象征圣地。
- 八部:佛教中八种天神或护法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被誉为“千古词宗”。苏轼在政治上屡遭贬谪,但他以豁达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波折后,心境渐趋平和,愈加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净居寺的游览成为他内心情感的寄托,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佛教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净居寺(并叙)》是一首表现苏轼游历净居寺的诗,诗中不仅描绘了寺庙的历史和传说,还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人生、世俗的感悟和对佛教信仰的追求。全诗通过对寺庙的追溯,展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累。开篇的地理描绘,引入了寺庙的由来,显示出苏轼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根源的追寻。
诗中表达了他对世俗婚嫁的困惑与无奈,反映出他在官场与个人情感的两难选择。特别是“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一句,既是对人世繁华的感慨,也是对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此外,诗末部分,钟声送客,依依不舍,表现了他对回归自然与内心平静的渴望。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与宗教氛围的同时,蕴含着诗人对生命境遇的深刻思考,是对佛教哲理的真实反映。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对人生无常与自然永恒的深刻理解,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
介绍净居寺的位置,设定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
通过僧人的讲述,传达出寺庙的历史与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
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
叹息遇到的缘分,隐喻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安排。 -
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
交代了另一位僧人的传承,突显出这座寺庙的文化底蕴。 -
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详细讲述寺庙的历史变迁,表现出历史的沧桑。 -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诗人以十年的游历为背景,表达出他对自然与隐居生活的向往。 -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表达出对婚姻和世俗生活的无奈。 -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
表达对世俗法则的反思,感受到人生的局限与无奈。 -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对未来的迷茫与对信仰的依靠,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渴望与圣者同往,洗净过去的罪孽。 -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钟声送别,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最后,回首故乡,表达出对归属感的思念。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通过对比突显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世俗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婚姻及信仰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苏轼对生命的感悟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净居寺:象征着宁静、内心的平和。
- 云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
- 钟声:象征信仰的召唤,送别与思念。
- 芒鞋: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 竹溪月:象征自然的美好与静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游净居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
- B. 庚子之乱
- C. 靖康之耻
- D. 红巾军起义
-
诗中“稽首两足尊”指的是?
- A. 佛像
- B. 山神
- C. 祖先
- D. 自己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 - 苏轼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轼的《游净居寺》更侧重于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