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行林下
白居易 〔唐代〕
披衣未冠栉,晨起入前林。
宿露残花气,朝光新叶阴。
傍松人迹少,隔竹鸟声深。
闲倚小桥立,倾头时一吟。
白话文翻译:
清晨起床,我披上衣服却没有戴上帽子,走出门来走进树林。
残留的露水和花香弥漫,晨光透过新叶洒下阴影。
松树旁人迹稀少,竹林间鸟声悠远而深沉。
我懒散地倚靠在小桥上,低头吟唱着几句诗。
注释:
- 披衣:披上衣服,这里指的是起床后匆忙穿衣。
- 未冠:没有戴帽子,表明清晨的慵懒。
- 宿露:夜间留下的露水。
- 残花气:花香尚存,暗示花瓣未凋零。
- 朝光:早晨的阳光,新的一天的象征。
- 人迹少:人迹稀少,表现出自然环境的宁静。
- 隔竹:竹林之间,鸟声显得更加悠远。
- 闲倚:悠闲地倚靠,表现诗人的心境。
- 一吟:吟唱,表达诗人的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晨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符合白居易关注民生、热爱自然的创作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社会民生而闻名。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赋等多种形式。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晚年,白居易在隐居的生活中,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这首诗反映了他对清晨宁静时光的珍视,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早行林下》是一首描写清晨自然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白居易在早晨的闲适心境。全诗以清新的意象和自然的细腻描写,勾勒出一个宁静、优美的林间早晨。开头两句“披衣未冠栉,晨起入前林”直接描绘了诗人刚起床的状态,透露出一种慵懒的气息。接着,诗人通过“宿露残花气,朝光新叶阴”展示了早晨的自然美,露水、花香和晨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中“傍松人迹少,隔竹鸟声深”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环境的宁静,少有人烟的松林和竹林深处的鸟鸣,使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和清新。最后一句“闲倚小桥立,倾头时一吟”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沉静,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清晨和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披衣未冠栉:
- 描述起床后,匆忙穿衣,未戴帽子,表现出清晨的慵懒。
-
晨起入前林:
- 表示清晨出门走入树林,为下文的自然描写做铺垫。
-
宿露残花气:
- 通过“宿露”与“残花”营造出清晨的清新气息,象征生命的延续。
-
朝光新叶阴:
- 清晨的阳光透过新叶,形成美丽的阴影,传递出自然的美好。
-
傍松人迹少:
- 松树旁少有人走动,强调了自然的宁静,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隔竹鸟声深:
- 竹林中鸟鸣声悠远,增添了诗境的深远与幽静。
-
闲倚小桥立:
- 表达诗人悠闲地倚靠在小桥上,体现出一种安逸的生活态度。
-
倾头时一吟:
- 诗人在此时吟唱,表现了他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情感状态。
- 拟人:鸟声“深”化,赋予声音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使得全诗读起来韵律感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清晨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光: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宿露:代表着生命的清新与脆弱。
- 松与竹:象征长寿与坚韧,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尊重。
- 小桥:代表人与自然的结合,体现诗人的闲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披衣未冠栉”是什么意思? a) 诗人起床后匆忙穿衣
b) 诗人准备去上班
c) 诗人夜晚未睡 -
诗中提到的“宿露”指的是什么? a) 晚上的露水
b) 早晨的露水
c) 不再存在的露水 -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轻松宁静
c) 激昂豪迈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两者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白居易更侧重于清晨的生机与闲适,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了秋天的静谧与孤独。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