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身》
时间: 2025-01-22 12:06: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中风来三历闰,从悬车后几逢春。
周南留滞称遗老,汉上羸残号半人。
薄有文章传子弟,断无书札答交亲。
馀年自问将何用,恐是人间剩长身。
白话文翻译:
自从中风以来,已度过了三个闰月;自从坐上马车以来,已经有好几个春天过去了。
在周南停留,称我为遗老;在汉水边羸弱无力,像个残疾人。
虽然有一点文章可以传给子弟,但断然没有书信可以答复亲友。
余生自问还有什么用处,恐怕我在世上只是多活了些年。
注释:
- 中风:指中风病,导致身体虚弱。
- 闰:指闰月,古代历法中为了调和阴阳历而设定的月份。
- 悬车:指乘坐马车,象征出行与生活的流转。
- 周南:即《周南》,周代的一部诗经。
- 羸残:形容身体虚弱,残疾。
- 薄有:仅有一点,指文采。
- 书札:书信,信件。
- 余年:余下的年岁,余生。
典故解析:
- 周南:周南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代表了周代的诗歌文化,诗人在这里自称“遗老”,显现出对往昔时代的怀念与自我感慨。
- 汉上:指汉代文化的衰落和个人的无力感,表现出历史的演变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白居易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词赋等多个领域,尤其以诗歌为最。
创作背景:在晚年,白居易身体虚弱,常常回忆往昔,感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这首《咏身》正是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诗歌鉴赏:
《咏身》是一首充满个体感受和深刻反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时间流逝以及个人价值的思考。开篇的“自中风来三历闰”,直接点出自己的身体状况,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而“从悬车后几逢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春天美好时光的追忆。
接下来的两句“周南留滞称遗老,汉上羸残号半人”,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诗人不仅感受到个人的衰老,也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消逝。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与无力感。
最后两句“薄有文章传子弟,断无书札答交亲”,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他虽然有些文学成就,但在亲情与友情的交往中却感到无能为力,无法回应。这种对人际关系的无奈,更加突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表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质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中风来三历闰”:自从中风以来,经历了三次闰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从悬车后几逢春”:坐上马车后,几次春天已然过去,表现出对时光的感慨。
- “周南留滞称遗老”:在周南停留,被称为遗老,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 “汉上羸残号半人”:在汉水边,身体羸弱,感到自己像一个残缺的人。
- “薄有文章传子弟”:虽有少许文章可传,但无法回应亲友的关心。
- “断无书札答交亲”:没有书信可以寄给亲朋好友,感到孤独。
- “馀年自问将何用”:余下的年岁,自问还有什么用处。
- “恐是人间剩长身”:恐怕自己只是在世上多活了些年,感到生命的无意义。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薄有文章”和“断无书札”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自己比作“遗老”和“半人”,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虚弱与无奈。
- 象征: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但诗人却无法拥抱这种希望,体现了他内心的失落。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身体衰弱和生命短暂的深切思考,揭示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孤独,反映了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意象分析:
- 春: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但在诗中却是遥不可及的回忆。
- 遗老: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孤独,体现出诗人对过往的眷恋。
- 羸残:象征着身体的虚弱与衰败,反映了诗人的无奈与悲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自中风来三历闰”,这里的“闰”指的是什么?
- A. 闰月
- B. 闰年
- C. 闰日
- D. 闰时
-
诗中提到“周南留滞称遗老”,诗人称自己为何?
- A. 文人
- B. 遗老
- C. 诗人
- D. 书生
-
诗的最后一句“恐是人间剩长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命的热爱
- B. 对生命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咏身》与杜甫《春望》:两者都包含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体的虚弱,而杜甫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对个人的影响。二者在情感的深度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