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诏书忧民十六事,
父老祝君一万年。
白发书生喜无寐,
从今不仕可归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政务的关注和对民生问题的忧虑。诗人提到,皇帝的诏书中列出了十六项民众的忧虑,乡里的老人们祝愿君主长寿。而作为白发苍苍的书生,他对此感到欣慰,夜不能寐,但决定从今以后不再做官,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注释:
- 诏书:皇帝发布的命令或公告。
- 忧民:关心民众的疾苦。
- 父老:指乡里的老人,象征着社会的根基和传统。
- 白发书生:指年长的读书人,通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感。
- 无寐:无法入睡,形容心中忧虑。
- 归田:返回农村,过一种闲适的田园生活。
典故解析:
- 十六事:可能指古代对于民生的诸多问题,如赋税、灾荒、交通等,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 祝君一万年:是对皇帝的祝愿,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祝福语。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道济,号白雪,南宋时期的诗人,以情感细腻和语言简练著称。他的诗风多以抒发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为主。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政局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政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诏书忧民十六事”的方式,引出对民生问题的关心。诗的前两句,既表明了皇帝对民生的重视,也反映了民众对统治者的期待与祝福。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情感,白发书生的“喜无寐”表现出他对国家与民众的深切关怀,但同时也隐含着对仕途的无奈与选择的坚定。选择“不仕可归田”,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反思,更是对政治环境的无声抗议,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诏书忧民十六事:皇帝的命令中提到民生的十六个问题,显示出对民众的关切。
- 父老祝君一万年:乡里的老人们希望君主长寿,表现出民众对统治者的期待。
- 白发书生喜无寐:年长的书生因忧国忧民而无法入睡,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 从今不仕可归田:决定放弃官场回归田园,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诏书忧民”与“父老祝君”,形成了整齐的结构。
- 隐喻:白发书生的形象暗示了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
-
主题思想:
- 诗歌体现了对国家政务的关心和对民生问题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个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白发书生:象征着知识与智慧,反映出年长者对社会的责任感。
- 诏书:代表了统治者的权威与决策,暗含着对政策的反思与批判。
- 田园:象征着宁静与自由,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六事”主要是指什么? A. 皇帝的个人事务
B. 民众的忧虑
C. 农业生产 -
“白发书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年轻人
B. 对理想的追求者
C. 年长者的责任感 -
诗人选择“不仕可归田”,反映了他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A. 期待
B. 厌倦
C. 迷茫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反映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诗词对比:
- 陈与义的《邓州西轩书事十首》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选择与反思,后者则突出国家动荡对个体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