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王明之曲,芗林易置十数字歌之)》
时间: 2025-02-04 17:02: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
挂冠神武。来作烟波主。千里好江山,都尽是,君恩赐与。风勾月引,催上泛宅时,酒倾玉,鲙堆雪,总道神仙侣。蓑衣箬笠,更着些儿雨。横笛两三声,晚云中惊鸥来去。欲烦妙手,写入散人图,蜗角名,蝇头利,着甚来由顾。
白话文翻译:
挂下我的官帽,神采飞扬。来做这烟波江上的主人。千里美丽的江山,都全是君主的恩赐。微风轻拂,明月引导,催促着我在水面上漂流,酒杯倾斜,鱼肚上堆满了雪花,大家都说这是神仙伴侣。我身披蓑衣,头戴箬笠,淋着小雨。横笛传来两三声,在晚云间惊起的鸥鸟来去不定。想请高明的手,把这一切写进散人的画卷,蜗牛的角上名声,苍蝇头上的小利,究竟有什么值得去在意的呢?
注释:
- 挂冠:指辞去官职,放下官帽。
- 烟波:指水面上轻雾弥漫的景象。
- 君恩:指君主的恩惠。
- 蓑衣箬笠:蓑衣是用草编制的雨衣,箬笠是用箬竹编的斗笠,表示渔人的生活。
- 横笛:一种吹奏乐器,带有悠扬的音色。
- 蜗角名,蝇头利:蜗牛的角上名声,苍蝇头上的小利益,形容微小的名声和利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向子谦(或称向子諲),字子谦,号紫阳,南宋时期的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理想。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与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倦。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描绘江湖生活的诗,诗人通过轻松的语气,表达出对官场的淡然和对自然的热爱。开头的“挂冠神武”便表现了他对官职的放弃,随之而来的“千里好江山”则强调了国家的美丽与富饶,同样也暗示了这份美丽与富饶源于君主的恩赐。诗人在此对权力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表达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风勾月引,催上泛宅时”展现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酒与鱼的意象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场景。后面的“蓑衣箬笠,更着些儿雨”则透露出一种生活的简单与朴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又通过“横笛两三声”的意象,传达出一种音乐的美感,似乎在这安静的氛围中,鸟儿的惊起又增添了生气,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平衡和谐的美。最后的“蜗角名,蝇头利”则是对名利的轻视,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突显了他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挂冠神武:表达辞去官职的豪情,显示出对权力的淡漠。
- 来作烟波主:指希望成为烟波江上的主人,强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千里好江山,都尽是,君恩赐与:赞美国家美丽,承认其背后是君主的恩惠。
- 风勾月引:描绘自然景色,风和月的引导让人感受到宁静。
- 酒倾玉,鲙堆雪:用酒与鱼的意象描绘出江湖生活的富饶与美好。
- 总道神仙侣:寓意对理想伴侣的向往,隐含了对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 蓑衣箬笠,更着些儿雨:生活的简单与朴素,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
- 横笛两三声:音乐的意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宁静。
- 欲烦妙手,写入散人图:诗人希望将这些美好写入画卷,表达对艺术的追求。
- 蜗角名,蝇头利,着甚来由顾:对微小名利的轻视,表露出诗人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酒倾玉,鲙堆雪”,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蜗角名,蝇头利”,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名利的看法。
- 拟人:如“风勾月引”,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特征,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诗人在自然的美景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波:象征朦胧与宁静,暗示诗人内心的闲适。
- 酒:代表生活的享受与欢乐。
- 蓑衣箬笠:象征自然与渔者的生活,体现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 横笛:代表音乐与艺术的美好,增添了诗歌的灵动感。
- 鸥:象征自由与灵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灵的喜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挂冠神武”意指: A. 追求权力
B. 辞去官职
C. 对战斗的渴望
答案:B -
“千里好江山”中的“好”指的是: A. 美丽
B. 富饶
C. 辛苦
答案:A -
诗中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求
B. 超然
C. 忽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
- 苏轼的《水调歌头》:探讨人生与自然的哲理。
诗词对比:
- 向子谦与李白的作品均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向子谦更强调对现实的超然与淡泊,而李白则更多地体现出对豪放与奔放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