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驱万马上天山,
风去云回顷刻间。
今日海门南面事,
莫教还似凤林关。
白话文翻译:
曾经骑马穿越天山,
瞬间风去云回。
今天海门南边的事情,
不要让它再像凤林关那样。
注释:
- 曾驱:曾经驱马。
- 万马:形容骑马的人很多,或是指马匹的数量众多。
- 天山:指的是位于中亚的天山山脉,象征遥远和壮丽。
- 海门:指海口、海边的门口,特指某一地理位置。
- 凤林关:古代的一道关卡,暗指某种不幸或困境。
典故解析:
凤林关是古代著名的关口,在历史上常与艰难险阻相联系。诗人提到凤林关,意在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往事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骈(约704年-765年),字伯琦,号岐阳,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表达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赴安南(今越南地区)途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局势的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诗人的内心挣扎。
诗歌鉴赏:
《赴安南却寄台司》是一首富有浓厚边塞情怀的诗歌,诗人在诗中回忆起自己曾经骑马穿越天山的经历,展现出对壮丽自然的眷恋。在这幅壮阔的画面下,诗人又提到了“今日海门南面事”,暗示着现实生活中即将面对的挑战和困境。诗的最后一句“莫教还似凤林关”则是对未来的警惕和期许,表达了不希望再经历像凤林关那样的艰难险阻。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意象鲜明,交织着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于国家、故土的深切关怀与思念。高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又激昂的氛围。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曾驱万马上天山:回忆过去的经历,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对自然的向往。
- 风去云回顷刻间:通过时间的转瞬即逝,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 今日海门南面事:转入现实,表明诗人对即将面临的情况的关注,暗示未来可能的困境。
- 莫教还似凤林关:警示自己不要再经历过去的不幸,希望未来能够有所不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世间的变化比作风云的变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句式整齐,体现了唐诗的对仗工整之美。
- 夸张:用“万马”形容曾经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夸张与美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状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天山:象征着遥远的理想和壮丽的景象。
- 海门: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 凤林关:暗示过往的艰难和不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天山”象征什么? A. 美好理想
B. 历史遗迹
C. 现实困境 -
“莫教还似凤林关”中的“凤林关”代表什么? A. 安宁的生活
B. 过去的艰难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高骈与王之涣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思考,但高骈更加强调个人的历史与未来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景色的描绘和豪放的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风格和主题上的异同,丰富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高骈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