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时间: 2025-01-11 11:49:49

亚夫重过柳营门,路指岷峨隔暮云。

红额少年遮道拜,殷勤认得旧将军。

意思解释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原文展示:

亚夫重过柳营门,
路指岷峨隔暮云。
红额少年遮道拜,
殷勤认得旧将军。

白话文翻译:

亚夫再次经过柳营的门,
道路指向岷山,黄昏的云彩隔着远方。
一个红脸的少年拦住道路行礼,
殷勤地认出了这位曾经的将军。

注释:

  • 亚夫:指的是杨亚夫,唐代名将,以勇猛著称。
  • 柳营门:指的是军营的入口,柳树成行,常用以指代军营。
  • 岷峨:岷山,位于中国四川,是著名的山脉。
  • 红额少年:指的是脸上红润的小伙子,可能是指较年轻的士兵或民众。
  • 旧将军:指诗人自己,曾经的将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骈,唐代诗人,以边塞诗和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壮丽的自然和边疆的生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高骈赴西川途中,经过虢县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年轻士兵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高骈赴西川的旅途,透过简练的语言,展现出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感慨。开头两句以“亚夫重过柳营门”引入,立即将读者的视线聚焦在军营的氛围之中,透出一种熟悉与归属感。接着“路指岷峨隔暮云”则展现出诗人面临的自然景观,岷山的高峻与晚霞的渲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旅途的艰辛与壮丽并存。

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引入了人际关系的温情。“红额少年遮道拜”的画面,展示出年轻士兵对旧将军的尊敬与怀念,生动地表现出将军在士兵心中的地位与影响。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藏了深厚的情感,展现出高骈对故土与故人的情感依依,既有对战争岁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亚夫重过柳营门”:亚夫再次经过军营,暗示他在边疆的驻守经历。
    • “路指岷峨隔暮云”:指向岷山的道路被晚霞的云彩所阻隔,表现出旅途的遥远与艰辛。
    • “红额少年遮道拜”:年轻的士兵拦住道路行礼,体现出对将军的尊重和怀念。
    • “殷勤认得旧将军”:那少年热情地认出这位曾经的将领,反映出对过往的亲切与敬仰。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结构相对称,如“重过柳营门”和“路指岷峨隔暮云”。
    • 意象:柳营、岷山、少年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旅途画面。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故乡的怀念、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将军与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体现了战争与和平中的人性。

意象分析:

  • 柳营:象征着军营生活和战争的岁月。
  • 岷峨:代表着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壮丽。
  • 红额少年:象征着年轻的士兵,对旧将军的尊敬与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诗中的“红额少年”指的是谁? A. 年轻的士兵
      B. 诗人的儿子
      C. 诗人的朋友
      D. 诗人的敌人
      答案:A
  • 填空题

    1. 诗中提到的山脉是____
      答案:岷山
  • 判断题

    1.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赞美。 (对/错)
      答案: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
  • 诗词对比:高骈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但高骈更注重在战争背景下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骈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