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

时间: 2025-01-11 06:31:22

无金寄与白头亲,节概犹夸似古人。

未出尘埃真落魄,不趋权势正因循。

桂攀明月曾观国,蓬转西风却问津。

匹马东归羡知己,燕王台上结交新。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

作者: 高骈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无金寄与白头亲,
节概犹夸似古人。
未出尘埃真落魄,
不趋权势正因循。
桂攀明月曾观国,
蓬转西风却问津。
匹马东归羡知己,
燕王台上结交新。


白话文翻译:

我没有金钱赠送给白头的亲朋好友,
但我仍然以节操自豪,像古人一样。
我虽然身处困境,仍保持清白,
不追逐权势,仅仅随波逐流。
曾经攀登桂树,仰望明月,观赏过国家的兴衰,
如今却在西风中漂泊,不知归路。
骑马东归,羡慕能知心交友的人,
在燕王台上结识了新的朋友。


注释:

  • 无金寄:没有金钱赠送。
  • 白头亲:指年长的亲朋好友。
  • 节概:节操、风范。
  • 如古人:像古代的贤人。
  • 未出尘埃:还未走出世俗的困境。
  • 不趋权势:不追逐权力和地位。
  • 桂攀明月:指曾经攀登桂树,象征追求理想与美好。
  • 蓬转西风:形容漂泊无依,西风象征秋天,寓意凋零。
  • 匹马东归:独自骑马回家,象征孤独的旅程。
  • 羡知己:羡慕能理解自己的朋友。
  • 燕王台:指燕王的台榭,象征新的社交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骈(约704年-754年),唐代诗人,字维城,号楚江,晚号孤舟,曾任左拾遗,后任青州刺史。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是初唐诗风的重要代表。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高骈在彰德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权势的冷淡态度。诗中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与对新友的羡慕,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诗歌鉴赏:

《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思索的诗,透过高骈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节操的坚持和对权力的蔑视。诗的开头以“无金寄与白头亲”揭示了诗人对物质赠予的拒绝,表达了对真情与节操的重视。接着,诗人自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并不因困境而放弃自己的高洁品德,而是选择在权力与世俗中独自坚持。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桂树与明月的意象,表达了他曾经的理想与追求。然而,如今在西风的吹拂下,漂泊无依的他感到无奈与孤独。最后两句则展现了他对能理解自己的友人的羡慕,同时也隐含着对新交友谊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古人节操的追慕,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金寄与白头亲:没有金钱赠与年长的亲友,表达出对物质赠与的拒绝。
    • 节概犹夸似古人:以节操自豪,表明自己不屑于物质的追求。
    • 未出尘埃真落魄:虽然身处困境,仍保持清白,反映出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不趋权势正因循:不追逐权势,选择随波逐流,表明对世俗的无奈。
    • 桂攀明月曾观国:回忆曾经的理想与追求,暗示对国家的关心。
    • 蓬转西风却问津:漂泊无依,寓意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 匹马东归羡知己:骑马归家,内心孤独,渴望有知己。
    • 燕王台上结交新:在新的环境中结识新朋友,象征对新友谊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桂攀明月”象征追求理想。
    • 对仗:如“未出尘埃真落魄”,“不趋权势正因循”,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蓬转西风”,赋予自然事物以情感,增添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节操与真情的珍视,反映出在权力与物质面前的无奈与坚持,彰显了高骈作为文士的高洁情怀与对友谊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追求高洁和理想。
  • 明月:象征光明与希望。
  • 西风:象征时光流逝与凋落,暗示人生的无常。
  • 匹马:象征孤独的旅程与独立。
  • 燕王台:象征新的人际关系与社交场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骈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珍视?

    • A. 物质财富
    • B. 节操与真情
    • C. 权力地位
    • D. 旅行的自由
  2. 诗中“桂攀明月”象征什么意思?

    • A. 追求理想
    • B. 追逐权力
    • C. 享受富贵
    • D. 渴望爱情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高骈与李白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高骈更侧重于节操与友谊,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情与酒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