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溪无相院》
时间: 2025-01-25 23:39: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西溪无相院
作者: 张先 〔宋代〕
积水涵虚上下清,
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
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
莫放修芦碍月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溪无相院的宁静美景。水面上清澈的水面映照着上下的天空,几户人家的门前安静,岸边平整的痕迹显得格外平静。浮萍破碎的地方可以隐约看到山影,小船归来时可以听到轻轻的桨声。走进村郭,僧人们在尘世中寻觅,过桥的人似在镜中行走。经过一场小雨,秋色愈加浓厚,别让修剪的芦苇妨碍了月光的升起。
注释:
- 积水:层层水面,指静止的水面。
- 涵虚:涵养虚空,形容水面清澈透明。
- 岸痕平:岸边的痕迹平整,说明水面平静。
- 浮萍:水面漂浮的植物,象征水的宁静。
- 小艇:小船,表示归航的安静。
- 入郭:走进村落,郭指村落的围墙。
- 似鉴中行:像在镜子中走动,形容过桥的人影映在水中。
- 已凭暂雨添秋色: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更添秋天的色彩。
- 修芦:修剪的芦苇,可能会遮挡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先,字希白,号渔隐,宋代著名词人,初期与苏轼、李清照等人齐名,后期以其清丽脱俗的词风而闻名。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物,常用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描绘的是西溪无相院的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时期,社会安定,文人们常常追求自然的情趣,张先的作品便是这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题西溪无相院》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溪的宁静与美丽。全诗以水为线索,描绘了水面清澈、岸边平静的情景,给人一种恬静、淡泊的感觉。诗中“浮萍破处见山影”,以细小的浮萍与大山形成对比,表现出自然之美的细腻与广阔。
“小艇归时闻棹声”一句,传达了归家的温馨与安宁,水面上轻轻的桨声为整个意境增添了一份动感。诗的后半部分则描绘了人们在村郭中行走,似乎在捕捉生活的美好。特别是“过桥人似鉴中行”,通过对比映照,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一句“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诗人在提醒人们不要让人为的修剪干扰了自然的美丽,展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与珍惜。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自然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水涵虚上下清:水面如镜,映出天空的清澈,表现了环境的宁静。
- 几家门静岸痕平:几户人家的门前安静,岸边的痕迹显示出水流的平稳。
- 浮萍破处见山影:在浮萍被破坏的地方,隐约能看到山的影子,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多变。
- 小艇归时闻棹声:小船归来时,轻轻的桨声传入耳中,增加了生活的气息。
- 入郭僧寻尘里去:走进村落,僧人们在尘世间寻觅,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思考。
- 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影映在水中,犹如在镜中行走,形象而生动。
- 已凭暂雨添秋色:刚下过一场小雨,更加显现出秋天的色彩,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 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剪的芦苇遮挡了月光的升起,表达出对自然美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过桥人似鉴中行”,将人影比作水中的倒影,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用词对称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水面与山影的描写,让自然有了生命的气息。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水:象征宁静与清澈,代表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详。
- 浮萍:象征生活中的细小与脆弱,反映出自然变化的无常。
- 小艇:象征归属与温暖,传达出对家的思念。
- 月:象征理想与美好,代表诗人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积水涵虚上下清”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水面清澈的景象
B. 风雨交加的景象
C. 繁华热闹的景象 -
“过桥人似鉴中行”这句中“鉴”指的是什么?
A. 鉴定器
B. 镜子
C. 画作 -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想要表达什么?
A. 对城市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与珍惜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展现了自然与情感的交织。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秋天的气息。
诗词对比:
-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风格不同,王维更注重于秋夜的孤独感,而张先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