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数声鶗鴂》
时间: 2024-09-19 21:26: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凝残月一作孤灯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开头几声黄鹂鸟的鸣叫,提醒我春天已经结束。惜春之情更让人忍不住去折下残留的花瓣。春雨细细,风势却急,梅子正青的时节。永丰的柳树下,整日无人,花瓣在空中飞舞如雪。不要再拨动那根小弦,怨恨的情感通过琴音诉说。天虽不老,情却难以割舍。我的心如同双丝网,里面纠缠着千千结。夜已过去,东方的窗前依然没有亮,残月凝固在那里,仿佛一盏孤灯熄灭。
注释
- 鶗鴂:即黄鹂,一种鸣叫声清脆的鸟。
- 芳菲:指春天的花草,盛开的花朵。
- 惜春:对春天的眷恋和不舍。
- 梅子青时节:梅子尚未成熟的季节。
- 永丰柳:指长春的柳树,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
- 幺弦:指琴弦中的一根,象征音乐和情感的表达。
- 双丝网:比喻心中复杂的情感纠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仲明,号秋水,宋代词人,生于北宋末年,卒于南宋初年。他以婉约词风著称,风格细腻、情感真挚,擅长描写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千秋岁·数声鶗鴂》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际。张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执着。
诗歌鉴赏
《千秋岁·数声鶗鴂》是一首充满春愁的词作,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执着。开头几声黄鹂的鸣叫声,便唤起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惜别之情。接着,诗人通过“惜春更把残红折”的动作,表现出对残花的怜惜,隐喻着对逝去美好的无法挽留。
词中“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展示了春雨细腻但风势强劲的自然景象,烘托出一种春天的矛盾美。在“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中,诗人借助柳树与飞舞的花瓣,表达了孤独的感受,仿佛在暗示着失去与等待。
最后的几句,“天不老,情难绝”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尽管时光流逝,情感依然难以割舍。整首词在婉约的情感中,透出一种凄美的力量,展现了诗人对爱情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数声鶗鴂:几声清脆的黄鹂鸟鸣叫,暗示春天的来临。
- 又报芳菲歇:再次提醒春天的花草已然凋谢。
- 惜春更把残红折:对春天的眷恋使诗人忍不住折下残留的花瓣。
- 雨轻风色暴:春雨细细,风却异常猛烈,展现出春天的复杂性。
- 梅子青时节:梅子尚未成熟,象征着希望和未完成的美好。
-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无人欣赏的景象,花瓣如雪般飘落,充满孤独感。
-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音乐表达情感,提醒不要再拨动琴弦来诉说怨恨。
- 天不老,情难绝:时间虽不会老去,但情感却难以绝断。
-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比喻复杂的内心感情,纠缠不清。
-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夜已过去,东方的窗前仍旧是残月,象征着希望未现。
- 凝残月一作孤灯灭:残月如同熄灭的孤灯,象征着孤独和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比作双丝网,形象地展示了情感的复杂性。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雨轻风色暴”对比出春天的细腻与猛烈,增强了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春天的惋惜、对爱情的执着与复杂情感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黄鹂:象征春天的来临,生命的活力。
- 残红:代表着逝去的美好,唤起对过去的怀念。
- 梅子:象征未成熟的希望与未来的可能性。
- 柳树: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和孤独。
- 双丝网:比喻复杂的情感纠结,体现了内心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数声鶗鴂”中的“鶗鴂”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黄鹂
C) 知更鸟
D) 雀 -
“惜春更把残红折”中的“残红”指的是: A) 还未盛开的花
B) 已凋谢的花瓣
C) 盛开的花朵
D) 即将枯萎的花 -
诗中提到的“天不老,情难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时间的感慨
B) 对爱情的怀疑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黄鹂
- B) 已凋谢的花瓣
- A) 对时间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但张先的词更注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展现。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