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般涉调)》
时间: 2025-01-11 02:47:3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木兰花(般涉调)
作者: 张先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草树争春红影乱。一唱鸡声千万怨。任教迟日更添长,能得几时抬眼看。
白话文翻译:
人们都怜惜这花月的圆满,但花好月圆时,人们又各自离散。欢情渐去,像远方的云影,往事如幽梦般断裂。草木争春,红影交错。一声鸡鸣,令人心中万般怨恨。无论日子多么悠长,能有多少时光能抬头去看呢?
注释:
- 怜:怜惜,怜爱。
- 花月满:形容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
- 欢情:欢愉的感情。
- 逐:追逐。
- 幽梦断:幽静的梦境已然破碎。
- 草树争春:春天来临,草木竞相争奇斗艳。
- 鸡声:鸡鸣,象征清晨的到来。
- 添长:日子变得更加漫长。
典故解析:
- 花月:传统文化中,花和月都是美好时光的象征,常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幽梦:在古代诗词中,梦常常代表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宗白,号云楼,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写小令,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风景如画的春天,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同时反映了人间离散的情感与孤独。
诗歌鉴赏:
《木兰花》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通过对花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好而又短暂的意境。开头部分,诗人用“花月满”引入主题,表现了对花好月圆的赞美,但随即转折,揭示人们在美好时光中的离散与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欢情去逐远云空”一句,运用了隐喻,暗示欢愉的感情如同云彩般难以捉摸,随风而逝。后半部分,草树争春的描写,则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愁苦相结合,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与无奈感。最后一句“能得几时抬眼看”更是道出诗人的失落与无奈,令人深思。整首词在抒发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与无奈的情感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意共怜花月满:人们一同怜惜花月的圆满,暗示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花好月圆人又散:虽然花月美好,但人们却因各种原因各自离散,反映人情冷暖。
- 欢情去逐远云空:欢愉的情感如同遥远的云彩,难以追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往事过如幽梦断:过去的事情如同破碎的梦,令人感到遗憾与失落。
- 草树争春红影乱:春天来临,草木争相开放,生机勃勃,形成了自然的美景。
- 一唱鸡声千万怨:鸡鸣声唤醒了无数的怨恨,象征着生活的无奈与辛酸。
- 任教迟日更添长:无论日子如何漫长,时间的流逝依然让人感到无奈。
- 能得几时抬眼看:抬头看美好风景的机会又有多少,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花好月圆”与“人又散”形成对比。
- 比喻:欢情如云,往事如梦,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赋予草木生命的活力,表现春天的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月:象征美好与团圆,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幽梦:象征过去的回忆与失落。
- 草树:代表生命的活力与春天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欢情去逐远云空”意指什么?
- A. 欢愉的情感难以追逐
- B. 人们在欢庆
- C. 云彩飘过
- D. 欢情永驻
答案: A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离散与孤独的感慨
- C. 对友情的珍惜
- D. 对时间的感悟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诗词对比: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木兰花》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而后者则更关注于人情的离散与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