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时间: 2024-10-02 05:19:31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瀑布,仿佛万丈的红色泉水从高处倾泻而下,远处的紫色氛围显得迢遥而神秘。奔腾的水流与周围的树木交错,洒落的水珠如同重重的云雾。阳光照耀下,瀑布的水面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天空清朗,风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灵山的秀美景色与清澈的湖水共同营造出一幅氤氲的画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丈:形容极高的样子,这里指瀑布的高度。
  • 紫氛:指远处山间的紫色云雾。
  • 奔流:形容水流的迅猛。
  • 洒落:指水珠四散飞溅。
  • 虹霓:指彩虹。
  • 灵山:指庐山,以其秀美著称。

典故解析: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山岳,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吟咏,留下了大量诗篇。诗中提及的“灵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承载了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岳,唐代政治家、诗人,以政绩和诗才著称。他在诗歌方面风格多样,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担任庐山官职期间,可能是在欣赏庐山的自然景观时,因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人世间清新气息的向往。

诗歌鉴赏: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是一首描绘庐山壮美自然景观的佳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将壮观的瀑布、绵延的山峦和变幻的天气融为一体,展示了庐山的无穷魅力。开篇“万丈红泉落”,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瀑布的高大,接着“迢迢半紫氛”又引入了山间的色彩变化,使得画面更加立体。诗中“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不仅描绘了水流的奔腾,也引发了云雾的形成,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氛围。最后两句“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则将时间和气候的变化引入,使得整个景象更具动态感和诗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展现了庐山的秀丽与壮观,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诗中不仅有眼前的美景,也让人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灵动与清新,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令人心向往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丈红泉落:描绘瀑布从高处如红色泉水般倾泻而下,气势磅礴。
  2. 迢迢半紫氛:远处的紫色云雾,增添了神秘感和层次感。
  3. 奔流下杂树:水流激烈地流淌,与树木交错,生动形象。
  4. 洒落出重云:水珠如云雾般四散飞洒,营造出朦胧的美感。
  5. 日照虹霓似:阳光照耀下,水面上映出如彩虹般的光彩。
  6. 天清风雨闻:天气清朗,风声和雨声交织,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7. 灵山多秀色:庐山的美丽景色,令人陶醉。
  8. 空水共氤氲:湖水与天空交融,形成了氤氲的朦胧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瀑布形容为“万丈红泉”,增强了视觉冲击感。
  • 对仗:如“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夸张:如“万丈”形容瀑布的高度,突出了自然的伟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向往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泉:象征力量与生机,表现出瀑布的壮观。
  • 紫氛:代表神秘与梦幻,增强了景色的层次感。
  • 云雾:象征变化与柔和,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虹霓:象征希望与美好,增添了诗意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丈红泉”是指什么? A. 太阳
    B. 瀑布
    C. 河流

  2. 诗中“奔流下杂树”中的“杂树”指的是什么? A. 大树
    B. 各种树木
    C. 干枯的树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人间烦恼的感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前者更侧重于瀑布的动态与气势,而后者则通过“白日依山尽,苍苍云海间”展现了静谧与遥远的层次感。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均流露出对自然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