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侍御之金陵》

时间: 2025-01-22 18:02:03

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

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

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樊侍御之金陵
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
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
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去往金陵(南京)的旅途景象与思考。诗人首先提到地理位置,维扬路连接了这片土地,天际分开了牛斗星的所在。秋天的帆船在两条河流的尽头,春天的草木则是六朝遗留下来的痕迹。官舍里生出冰雪,风尘之中走过的谏书,提醒那些治国之人,总是要想到普通的樵夫和渔民。

注释:

  • 维扬路:古代的交通要道,连接维扬(今扬州)与金陵(今南京)。
  • 牛斗墟:指天上的牛斗星,象征着星宿。
  • 秋帆:秋天的帆船,象征着旅途。
  • 六朝:指的是历史上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在此地的遗留。
  • 谏书:上奏给君主的书信,强调治理国事的重要性。
  • 樵渔:代指普通的百姓,强调治国者应关心民生。

典故解析:

  • 牛斗星:在中国文化中,星宿常常用于指代某种命运或走向。
  • 六朝:历史上六个重要的朝代都曾在金陵建立都城,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约1566年-约1624年),明代诗人,字宗华,号青山,出生于江西,后居于南京。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谢榛送别樊侍御前往金陵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思。

诗歌鉴赏:

《送樊侍御之金陵》以简单的意象和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旅行图景。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地理的描绘,展现了金陵的自然风貌和人文背景,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给人以空间的开阔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的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诗人用对比手法将秋冬与春夏并列,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这种意象的转换,既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也暗示了历史的延续。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治国理政的思考,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暗示了政治生活的严酷与忙碌。诗人通过“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一句,强调治理国家的人更应关注民生,这一思想在古代诗文中屡见不鲜,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国家前途的深思的复杂情感,既抒发了个人情感,又提及国家大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入维扬路:形象地描绘了金陵与维扬的交通要道,暗示着友人的旅途。
  • 天分牛斗墟:天上星斗的分布,象征着宇宙的广阔与人生的渺小。
  • 秋帆二水外:秋天的帆船在两条河流之外,表达了远行的孤独与思念。
  • 春草六朝余:春草繁盛,承载着六朝的历史,寓意文化的传承。
  • 冰雪生官舍:官舍内的冰雪,象征着官员的冷清与孤独。
  • 风尘走谏书:在风尘中奔走的谏书,反映了官场的艰辛。
  •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强调治国者应关心底层百姓的生活,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普通的樵夫与渔民比作国家治理的核心,隐喻了民生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思考国家治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诗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民生的关注,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帆:象征远行与思念。
  • 春草:象征生机与历史的延续。
  • 冰雪:象征严酷的政治环境。
  • 樵渔:象征普通百姓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牛斗墟”指的是: A. 地理位置
    B. 星宿
    C. 民生
    D. 旅途

  2. “秋帆二水外”中的“水”指的是: A. 河流
    B. 湖泊
    C. 海洋
    D. 雨水

  3. 诗人认为治国者应关注: A. 自己的权力
    B. 普通百姓的生活
    C. 诗歌艺术
    D. 自己的名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的送别诗中,情感更加奔放,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 《春望》:杜甫的作品则更多地关心国家和民生,与谢榛的诗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谢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