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
时间: 2025-01-11 05:52: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
苏轼
跪奉新书笏在腰,
谈王正欲伴耕樵。
晋阳岂为一门事,
唐高祖谓温大雅兄弟云我起义晋阳,止为卿一门耳。
宣政聊同五月朝。
贞元中诏曰自今后五月一日御宣政殿,与文武百僚相见。
忧患半生联出处,
归休上策早招要。
后生可畏吾衰矣,
刀笔従来错料尧。
白话文翻译
我跪着捧着新书,腰间悬挂着官笏,
正想与王谈论,恰好要跟随耕田和砍柴。
晋阳的事岂止关乎一户人家?
唐高祖对温大雅兄弟说,他起义于晋阳,
只为你们这一家而已。
宣政也在同样的五月朝上。
在贞元年间,皇帝下诏,从今往后,
每年五月一日将在宣政殿与文武百官相见。
我忧虑半生已久,出身也不平凡,
退休是最好的选择,早日安排好。
年轻人真可怕,我已经衰老,
从前的笔墨错失了尧的标准。
注释
- 笏:古代官员的象征性法器,表示身份地位。
- 耕樵:耕作和砍柴,泛指农民的生活。
- 晋阳:古代地名,后为山西省太原市。
- 唐高祖:李渊,唐朝创始人。
- 温大雅:温彦博,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官员。
- 宣政殿:古代皇宫中专门议政的殿堂。
- 刀笔:指文书官员,主要负责写作和文书处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苏轼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表面上是对一个特定日子的感慨,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权力、地位、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年轻一代的警惕。
诗歌鉴赏
苏轼的《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不仅有对历史的回顾,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开篇即以“跪奉新书”引入,表明了诗人作为官员的身份和责任;而“谈王正欲伴耕樵”则展现了他对平民生活的向往与理解,显示出一种超脱的态度。
诗中提及的“晋阳岂为一门事”,寓意深远,暗示着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表明个人与历史、权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他通过回忆唐高祖的起义,反映出对当下政局的思考与担忧,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与警惕。
整首诗在结构上流畅而富有韵律,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过往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展望。苏轼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时局变迁的深刻感悟,彰显出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跪奉新书笏在腰:表明身份,表达对职务的尊重。
- 谈王正欲伴耕樵:展现诗人对平民生活的向往。
- 晋阳岂为一门事:引出对历史的反思,表明历史的复杂性。
- 唐高祖谓温大雅兄弟云我起义晋阳:引用历史典故,增加诗的厚重感。
- 宣政聊同五月朝:暗示权力的交接与历史的延续。
- 忧患半生联出处:表达诗人对自身经历的思考。
- 归休上策早招要:提及个人的选择与未来的规划。
- 后生可畏吾衰矣:对年轻人的敬畏与自我反省。
- 刀笔従来错料尧:对文人身份的无奈与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耕樵”与“谈王”,增强了诗的对称美。
- 典故:通过历史典故来增强诗歌的深度与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的感悟,表现出对权力、责任以及生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笏:象征着权力与责任。
- 耕樵:代表着民生与理想。
- 晋阳:历史的象征,连接个人与国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的“晋阳”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起义? A. 唐太宗
B. 唐高祖
C. 李白
D. 杜甫 -
填空题:苏轼认为“归休上策早招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____的看法。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刀笔”指的是文人。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B
- 退休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苏轼的《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但苏轼的诗更偏向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而李白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