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琵琶》

时间: 2025-01-25 22:53:12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

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

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琵琶
作者: 苏轼 〔宋代〕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
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
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对琵琶声的感慨与思考。词中提到,贺老(贺知章)如今何在?他的新声几度变换。那些怨声使得往日的琵琶声显得寂寞,普通人只懂得繁复的技巧,而不需要真正的情感表达。即使断了弦,试问谁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年幼的文姬(王异)也许能弹奏得妙,但试着弹出那雷霆般的声音,应该有开元年间的老者(指古代的名家)来传承,眼泪纵横流下。

注释:

  • 贺老:指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擅长音乐。
  • 定场:固定场合,形容演出或演奏的环境。
  • 怨声:指琵琶演奏中带有怨恨、哀伤的声音。
  • 俗耳:普通人耳朵,指不具备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
  • 文姬:王异,古代著名的女琵琶演奏者。
  • 开元遗老:指唐朝开元年间的老艺术家,代表了琵琶的传统技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思想深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个人遭遇困境与社会动荡之时,表现了对音乐的思考、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当下艺术境况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传达了苏轼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开头以贺老为引,勾起对昔日音乐美好的回忆,接着对比当今的琵琶声,表现出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词中“俗耳只知繁手”一句,深刻揭示了当代人对音乐的误解与肤浅认知,强调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文姬的提及则让人想起了古代音乐的纯粹与真挚,进一步对比了当代的琵琶演奏。结尾“泪纵横”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昔日艺术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词在音乐与情感的交融中,展示了苏轼深邃的文化思考与艺术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提到贺知章,表达对昔日音乐风采的怀念。
  2. 怨声坐使旧声阑:现在的琵琶声中夹杂着怨恨,旧日声音似乎失去了光彩。
  3. 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普通人只懂得技巧,而不懂得音乐的深刻情感。
  4. 断弦试问谁能晓:即使琴弦断了,又有谁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
  5. 七岁文姬小:提及年幼的王异,象征着对音乐纯真的追求。
  6. 试教弹作辊雷声:尝试去演奏出如雷声般的震撼音效。
  7. 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期待有开元时代的老艺术家来传承这种情感,而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的表达比作情感的流露,强调其内涵。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音乐被赋予情感,使其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对琵琶音乐的感慨,表达了对传统艺术的怀念以及对当代音乐缺乏情感表达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传递工具。
  • 贺老:代表着传统艺术的象征。
  • 文姬:象征着纯真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贺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唐代诗人
    B. 宋代词人
    C. 明代小说家

  2. 诗中提到的“俗耳”是指什么? A. 高雅的艺术鉴赏者
    B. 普通人
    C. 古代音乐家

  3. “泪纵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愤怒
    C. 伤感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煜的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音乐的热爱,但苏轼更多地关注情感的表达,而李煜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纠葛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苏轼全诗》
  •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研究》
  • 《宋代词人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