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养恩深动植均,只忧贪吏尚残民。
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务的关心和对民生的忧虑。诗中提到,长久以来的恩泽已深厚,百姓的福祉也得到了普遍的保障,但作者依然担心贪官污吏的存在会对百姓造成伤害。外朝已经把奢华的美食赏赐给了官员,然而,作为君主的应当帮助的责任,似乎被遗忘了,不能再对不仁的行为置之不理。
注释
- 长养:长久地养护,意指对百姓的恩泽。
- 恩深:恩情深厚。
- 动植均:指对动植物的照顾,借指对百姓的普遍关照。
- 贪吏:贪婪的官吏,指那些以权谋私、剥削百姓的官员。
- 外廷:指朝廷外部,通常指地方官员或外朝的官员。
- 枭羹:一种奢华的食物,象征官员的奢靡生活。
- 赐:赐予、赏赐。
- 不仁:指对百姓缺乏仁爱之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情感,广泛涉及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太皇太后阁六首》是苏轼在政治生活中反映民生问题的诗作之一。诗作诞生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官场腐败的背景下,苏轼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时局表达了深切的关怀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恩泽与贪婪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诗中开篇提到“长养恩深”,强调了国家对百姓的恩惠,似乎在描绘一个理想的政治景象。然而,紧接着又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贪吏尚残民”,表达了诗人对贪官污吏的强烈不满和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此外,诗中提到的“外廷已拜枭羹赐”,生动地描绘了官员们奢侈腐化的生活状态,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控诉。最后一句“应助吾君去不仁”则点明了诗人对君王的期望,希望他能关心民生,抵制不仁不义的行为。整首诗情感真挚,语句凝练,既有政治的洞察力,又有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养恩深动植均:长久以来对百姓的恩泽已经深厚,且各方面都能均匀地照顾到。
- 只忧贪吏尚残民:但我仍然忧虑贪婪的官吏仍然在残害百姓。
- 外廷已拜枭羹赐:外朝的官员们已经接受了奢华的美食赏赐。
- 应助吾君去不仁:理应帮助我的君主去除这些不仁之事。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恩深”与“贪吏”的对比,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象征:枭羹象征着官员的奢华与腐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 反问:通过疑问的语气,增强了诗人对不仁现象的不满与呼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突出表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关心,以及对君主的期望。诗人希望君主能够明察秋毫,真正关心百姓的疾苦,抵制贪官污吏的行为,从而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恩泽:象征着国家对百姓的善待与关怀。
- 贪吏:代表着腐败与黑暗的官场。
- 枭羹:奢华生活的象征,反映官员对民生的漠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贪吏”指的是哪些人? A. 诚实守信的官员
B. 利用权力剥削百姓的官员
C. 关心民生的君主 -
诗人对君主的期望是什么? A. 继续奢侈生活
B. 关心百姓,抵制不仁行为
C. 增加税收 -
诗中“外廷已拜枭羹赐”意指什么? A. 官员们的节俭
B. 官员们的奢侈生活
C. 百姓的幸福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但着重于战乱带来的苦难。
- 王维的《送别》: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了对人情与社会的关怀,情感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