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蓼步 扁舟横薄莫,渺渺蓼知秋。 家山有江湖,何必赋远游。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一叶扁舟横在傍晚的湖面上,远远望去,蓼草摇曳,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家乡的山川江湖如此美丽,何必还要去远方游历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扁舟:小船。
- 薄莫:傍晚。
- 渺渺:遥远的样子。
- 蓼:一种水生植物,常在秋天开花。
- 家山:家乡的山。
- 江湖:指家乡的水域。
- 赋:指作诗。
- 远游:远行。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文学家、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曾氏山园游玩时所作,表达了对家乡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满足,认为不必远游也能享受美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傍晚湖上的宁静画面,通过“扁舟横薄莫”和“渺渺蓼知秋”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家乡自然美景的深情。诗中的“家山有江湖,何必赋远游”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对远游的淡漠,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朴素而富有韵味,展现了张栻诗歌的自然清新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扁舟横薄莫”:描绘了一叶小船横在傍晚的湖面上,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渺渺蓼知秋”:通过远望蓼草摇曳,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增添了季节的感伤。
- “家山有江湖”:强调家乡的自然美景,江湖的广阔与美丽。
- “何必赋远游”:表达了对家乡的满足,认为不必远行也能享受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渺渺蓼知秋”中的“渺渺”比喻蓼草的遥远和秋天的到来。
- 对仗:“家山有江湖,何必赋远游”中的“家山”与“江湖”,“有”与“何必”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和对远游的淡漠。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宁静和简朴的生活。
- 薄莫:象征傍晚的宁静和一天的结束。
- 渺渺:象征遥远和秋天的到来。
- 蓼:象征秋天的感伤和季节的变化。
- 家山:象征家乡的依恋和自然美景。
- 江湖:象征广阔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蓼”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生植物 B. 一种树木 C. 一种花卉 D. 一种动物
-
诗中的“薄莫”指的是什么时间? A. 早晨 B. 中午 C. 傍晚 D. 夜晚
-
诗中的“家山有江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远游的向往 B. 对家乡的依恋 C. 对季节变化的感伤 D. 对自然美的淡漠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曾氏山园十一咏·蓼步》与朱熹的《观书有感》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家乡的依恋,而朱熹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