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新州 清绝湘南地,乡间见老成。 蔽棠方有望,折柳却关情。 侧听舆人诵,还新月旦评。 相望幸邻壤,犹得借余明。
白话文翻译:
在这清雅绝伦的湘南之地,我在乡间看到了你的成熟稳重。 你如同蔽日的棠梨树,前途无量;而我折柳送别,心中满是离别的情感。 我侧耳倾听人们的赞颂,你的名声如同新月初升,备受好评。 我们相望于邻近的土地,幸好还能借着你的余光,照亮彼此。
注释:
- 清绝:清雅绝伦。
- 湘南:地名,指湖南南部地区。
- 老成:成熟稳重。
- 蔽棠:比喻前途无量,棠梨树高大,能蔽日。
- 折柳:古代送别时常折柳枝,表示离别之情。
- 舆人:众人。
- 月旦评:指对人物的评价,源自《后汉书·许劭传》中的“月旦评”。
- 邻壤:邻近的土地。
- 借余明:借用他人的光辉,比喻受到他人的影响或帮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文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此诗是他在湘南送别友人李新州时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湘南送别友人李新州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诗中通过对湘南风光的描绘和对友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雅的湘南风光为背景,通过对友人李新州的赞美和送别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蔽棠方有望”一句,用棠梨树比喻友人的前途无量,寓意深远。而“折柳却关情”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情感真挚。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绝湘南地,乡间见老成。
- 诗人描绘了湘南清雅绝伦的风光,并在乡间看到了友人的成熟稳重。
- 蔽棠方有望,折柳却关情。
- 用棠梨树比喻友人的前途无量,而折柳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
- 侧听舆人诵,还新月旦评。
- 诗人侧耳倾听人们对友人的赞颂,友人的名声如同新月初升,备受好评。
- 相望幸邻壤,犹得借余明。
- 诗人表达了对邻近土地的相望之情,希望能借用友人的光辉,照亮彼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蔽棠”比喻友人的前途无量,“折柳”比喻离别之情。
- 拟人:如“蔽棠方有望”中的“蔽棠”拟人化,赋予棠梨树以人的特质。
- 对仗:如“蔽棠方有望,折柳却关情”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通过清雅的湘南风光和友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南:清雅绝伦的风光。
- 蔽棠:友人的前途无量。
- 折柳:离别之情。
- 月旦评:对友人的好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蔽棠方有望”中的“蔽棠”比喻什么? A. 友人的前途无量 B. 友人的离别之情 C. 湘南的风光 D. 友人的成熟稳重
-
诗中“折柳却关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赞美 B. 对离别的不舍 C. 对未来的期望 D. 对湘南风光的喜爱
-
诗中“还新月旦评”中的“月旦评”指的是什么? A. 对友人的好评 B. 对湘南风光的评价 C. 对离别的评价 D. 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送友人》: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祝愿。
- 吕祖谦的《送别》: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李新州》与朱熹的《送友人》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张栻的诗更加注重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祝愿,而朱熹的诗则更加注重对离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栻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