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太和丞公沈君公馆亭台四咏·读书台》

时间: 2025-02-04 17:07:36

庭散纸尾骛,窗聚案头萤。

无端循除水,也学夜诵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散纸尾骛,窗聚案头萤。无端循除水,也学夜诵声。

白话文翻译:

庭院里散落着纸屑,像小鸟在飞舞;窗前案头的萤火虫聚集在一起。无缘无故地沿着水边走去,仿佛在模仿夜间读书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纸尾骛:纸屑的尾巴,形容纸屑在庭院中飘散,像小鸟在飞舞。
  • 案头萤:案头上的萤火虫,代表夜晚的静谧与微光。
  • 无端:没有缘由,表示一种随意的状态。
  • 循除水:沿着水边走,描绘一种悠闲的状态。
  • 夜诵声:夜晚读书的声音,带有一种求知的氛围。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夜诵声”可以引申出古代读书人夜间诵读的情景,反映了士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夜晚安静时光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其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杨万里在官场和文坛都颇有影响力,其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生活等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在官场生涯中的某个时刻,表现了他在公共事务之余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宁静学习环境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文化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读书环境,诗人通过对庭院和窗前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学习的氛围和个人的内心世界。开篇“庭散纸尾骛”,纸屑在空中飞舞,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似乎在暗示诗人心中的灵动与自由。而“窗聚案头萤”则描绘了夜晚静谧的学习时光,萤火虫的光点象征着知识的微光,给人以指引。

接下来的“无端循除水”,表现了诗人随意漫步于水边的闲适状态,体现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而最后一句“也学夜诵声”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渴望学习、追求知识的决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灵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学习环境的向往,折射出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庭散纸尾骛:描绘庭院中漂浮的纸屑,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
  • 窗聚案头萤:窗前聚集的萤火虫,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学习的氛围。
  • 无端循除水:随意沿着水边行走,体现出一种放松的心境。
  • 也学夜诵声: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暗示着夜晚读书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拟人:纸屑与小鸟的比拟,生动形象。
  • 对仗:前后两联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萤火虫与纸屑构成的意象,营造出静谧的学习环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学习环境的向往,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纸屑: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 萤火虫:象征着微光和知识的引导。
  • 水边:代表宁静与思索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纸尾骛”指的是什么?

    • A. 小鸟
    • B. 纸屑
    • C. 萤火虫
  2. “无端循除水”中的“无端”是什么意思?

    • A. 有缘
    • B. 没有缘由
    • C. 知道
  3.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忧愁
    • B. 渴望知识
    •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白居易的诗作都反映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但白居易更注重社会现象的反映,而杨万里则更侧重个人内心的感受和自然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