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野望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6:02

望中四野掌船平,远树成行一带横。

树外天容仍淡白,不愁树影不分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邮野望二首
(作者:杨万里)

望中四野掌船平,
远树成行一带横。
树外天容仍淡白,
不愁树影不分明。

白话文翻译:

在远望中,四周的水面如掌舵的船只一样平坦,远处的树木成行成排,横亘在眼前。树木之外,天空的颜色依旧淡白,根本不担心树影模糊不清。

注释:

  • 掌船:掌舵的船,形容水面平静如同掌舵的船只。
  • 四野:四周的野外。
  • 成行:成排、成行,指远处树木的排列。
  • 淡白:淡淡的白色,形容天空的颜色。
  • 不愁:不担心,形容心态的从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乡土情怀,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的情感与理想,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高邮野望二首》是杨万里的一首写景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淡然与宁静。诗的开头“望中四野掌船平”,用平静的水面比喻心境的安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接着远处的树木整齐成行,给人一种秩序感,同时也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接下来的“树外天容仍淡白”,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诗的最后一句“不愁树影不分明”,则流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表明诗人对自然的包容与欣赏,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泊与从容的态度。

整首诗充满自然之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清新的笔触,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作品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心灵自由的感受,体现了杨万里作为南宋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中四野掌船平:望向远方,四周的水面一片平坦,宛如掌舵的船,暗示心境的宁静。
  2. 远树成行一带横:远处的树木成排成行,横亘在视野中,增强了空间感和自然的美感。
  3. 树外天容仍淡白:树木之外,天空的颜色依旧是淡淡的白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4. 不愁树影不分明:不必担心树影模糊不清,表现出一种从容和对自然的包容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掌舵的船,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
  • 对仗:诸如“远树成行”与“树外天容”的对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树、天、影等意象交织,构建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心灵自由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水面: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树木:代表自然的秩序与美。
  • 天空:象征无限的可能与自由,淡白色调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望中四野掌船平”中的“掌船”比喻什么?

    • A. 船只
    • B. 水面平静
    • C. 诗人的心境
  2. “不愁树影不分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担忧
    • B. 从容
    • C. 恼怒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高邮野望》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皆描写自然,但前者更强调心境的平和,后者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提供杨万里的完整诗作。
  • 《古诗词鉴赏指南》:帮助深入理解古诗的技巧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