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仲委秉少卿知泸州二首》

时间: 2025-01-27 04:42:52

澧澦方如象,余皇底似飞。

相将剌天去,收拾大名归。

西掖桐阴静,泸南荔子肥。

未应经世具,便欲闭山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黄仲委秉少卿知泸州二首
作者:杨万里

澧澦方如象,余皇底似飞。
相将剌天去,收拾大名归。
西掖桐阴静,泸南荔子肥。
未应经世具,便欲闭山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黄仲委前往泸州的情景。诗中前两句表达了对黄仲委的思念,澧水和澦水的波澜壮阔,似乎与我心中的忧虑相呼应。接下来,诗人希望友人将来能振翅高飞,成就一番事业。西边的桐树下安静无声,泸南的荔枝果实丰硕可口。最后,诗人感叹自己或许不应再与世俗纷扰,早已想要隐退山林。

注释

  • 澧澦:指澧水和澦水,二者都是中国的河流,形容水势浩大。
  • 余皇底:余是我,皇底似飞,意指心中忧虑如同飞翔的鸟。
  • 剌天去:剌,意为刺破天空,形容高飞。
  • 收拾大名归:意指希望友人能成就大名再归来。
  • 西掖:指位于西边的桐树。
  • 荔子:荔枝,南方的水果,象征富饶。
  • 经世具:指世俗的事务,具备应对能力。
  • 闭山扉:闭山门,隐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以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杨万里送别黄仲委之际,反映了对友人的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隐退山林的愿望,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送黄仲委秉少卿知泸州二首》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前两句通过澧水和澦水的壮丽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波动。这里的“飞”不仅仅是形象的比喻,也暗示了追求理想和事业的渴望。

接下来的“相将剌天去,收拾大名归”则展现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表达了希望其高飞远去,成就一番事业的期盼。而“西掖桐阴静,泸南荔子肥”则描绘了泸州的宁静与丰饶,营造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画面。

最后一句“未应经世具,便欲闭山扉”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自我反思,感受到与世俗的隔绝,萌生了隐退山林的念头,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索。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送别的氛围中,饱含了人生哲理,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澧澦方如象:描绘澧水、澦水的壮阔,象征诗人内心的感慨。
  2. 余皇底似飞:表达诗人心中忧虑,如同飞翔的鸟一般。
  3. 相将剌天去:希望友人能高飞远达,成就事业。
  4. 收拾大名归:愿友人名声显赫后再归故里。
  5. 西掖桐阴静:描绘泸州的安静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6. 泸南荔子肥:形容泸州丰饶的自然资源。
  7. 未应经世具:自我反思,表明对世俗事务的淡漠。
  8. 便欲闭山扉:表达隐退的愿望,回归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中忧虑比作飞翔的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西掖桐阴静,泸南荔子肥”,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构建了一个既有温情又有哲思的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澧澦:象征浩然的气势和无尽的思绪。
  • :代表理想、追求和自由。
  • 桐阴:表达宁静、安逸的生活状态。
  • 荔子:象征丰饶和富裕的生活。
  • 山扉:隐喻隐退与归隐的生活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澧澦”所指的是? A. 河流
    B. 山脉
    C. 城市

  2. “相将剌天去”中的“剌”字意思是?
    A. 刺破
    B. 追随
    C. 逃离

  3. 诗人希望黄仲委未来能如何?
    A. 隐退
    B. 高飞
    C. 留在原地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王之涣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意象虽不同,但情感共通。
  • 柳宗元的《江雪》:通过自然景象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风格与杨万里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略显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