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鲁直汤方蔬法帖赞》
时间: 2025-02-04 15:4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鲁直汤方蔬法帖赞
作者: 岳珂 〔宋代〕
汤以濡唇,蔬以适口。
抚藜肠而自惊,奚龙脑之犹取。
予方笋蕨是茹,蘗荼是友。
发遗帖而一笑,正恐杨妃之百驿,
未足以比庾郎之三韭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汤和蔬菜的赞美。汤滋润唇齿,蔬菜则合乎口味。握着藜的肠子,感到不禁惊讶,难道龙脑(即龙脑香)也能取代它吗?我方才品尝了笋和蕨菜,这些都是我所喜爱的食物,苦荼也是我的朋友。看到这篇遗帖,我忍不住微笑,恐怕杨贵妃的百驿之美,也无法与庾郎的三韭相比。
注释
- 藜:一种植物,常用作食物。
- 奚龙脑:指龙脑香,一种香料。
- 笋蕨:竹笋和蕨菜,常见的美味蔬菜。
- 蘗荼:一种苦味的植物,古人也用作茶饮。
- 杨妃:指杨贵妃,唐朝著名的美人。
- 庾郎:指庾信,南朝诗人,因其诗中提到的三韭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字君谦,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及文学评论家。他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饮食文化的重视。诗中通过描写汤和蔬菜,展现了作者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汤和蔬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对饮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汤以濡唇,蔬以适口”开篇便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饮食的滋味和口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抚藜肠而自惊”的描写,表达了对食材的惊奇和欣赏,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提到“予方笋蕨是茹,蘗荼是友”,彰显了他对自然食材的热爱。竹笋和蕨菜的清新口感,与苦荼的苦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对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欣赏。
最后,诗人以“正恐杨妃之百驿,未足以比庾郎之三韭也”作结,表达了对美食的追求和对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历史典故,诗人将个人的饮食体验与历史名人相联系,强调了饮食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汤以濡唇,蔬以适口:汤水润泽唇齿,蔬菜的味道也恰到好处。
- 抚藜肠而自惊,奚龙脑之犹取:轻抚藜的肠子,感到惊奇,难道龙脑香也能取代它?
- 予方笋蕨是茹,蘗荼是友:我最近喜欢吃竹笋和蕨菜,苦荼也是我的朋友。
- 发遗帖而一笑:看到这篇遗帖,我忍不住微笑。
- 正恐杨妃之百驿,未足以比庾郎之三韭也:恐怕杨贵妃的百驿之美,无法与庾郎的三韭相比。
修辞手法
- 对比:汤与蔬菜、龙脑与藜,形成鲜明对比。
- 典故:引用杨贵妃和庾郎,增添了历史文化的深度。
- 拟人:通过“抚藜肠而自惊”,使食物似乎具有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饮食文化的热爱、对自然食材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汤:代表滋润、温暖,象征生活的美好。
- 蔬:象征自然、健康,强调饮食的多样性。
- 藜:代表简单的生活,体现自然之美。
- 杨妃与庾郎:历史典故,象征美与艺术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奚龙脑”是什么?
- A. 一种蔬菜
- B. 一种香料
- C. 一种汤
-
诗人最喜欢的食物有哪些?
- A. 笋和蕨菜
- B. 龙脑和藜
- C. 杨妃和庾郎
-
诗中提到的“杨妃”是谁的别名?
- A. 杨贵妃
- B. 李白
- C. 庾信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饮酒的豪情,与岳珂对饮食的细腻感受形成对比,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在月色下吟诵,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岳珂的饮食描写相互映衬,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趣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饮食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