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文登趋阙二帖赞》

时间: 2025-02-04 15:50:50

文字之祥,劂有原委。

父师昆弟,以及诸子。

文兮斜川,道兮颍水。

以文贯道,一家济美。

施及翰林,特游戏耳。

于风味中,亦复是似。

以坡为骨,以颍为髓。

苏门之英,来者视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字之祥,劂有原委。父师昆弟,以及诸子。文兮斜川,道兮颍水。以文贯道,一家济美。施及翰林,特游戏耳。于风味中,亦复是似。以坡为骨,以颍为髓。苏门之英,来者视此。

白话文翻译:

全诗意指:文字的吉祥,有其深厚的来历。父亲、老师、兄弟,以及众多子弟们。文如斜川流淌,道如颍水般清澈。通过文字贯穿道理,使一家人都能受到美好的教育。对翰林的施教,实在是有趣的游戏。在风味之中,亦是如此。以坡(苏轼)为骨,以颍(苏辙)为髓。苏门的英才,后来的学者可以借此见识。

注释:

  • 文字之祥:文字的吉祥,指文字的美好意义。
  • 劂有原委:雕刻有其原因,指文词的背后有深刻的道理。
  • 父师昆弟:父亲、老师、兄弟,指家庭和师长的教育。
  • 文兮斜川,道兮颍水:文如斜川般流动,道如颍水般清澈,形容文字和道理的优美。
  • 施及翰林:指施教于翰林院的学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字子厚,号秋水,宋代文学家,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涉及道德、教育,追求文采和思想的统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重视文化教育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苏轼和苏辙兄弟的赞美,显示了对文人风范的向往和对后学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将文字与道理的关系比喻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描绘父师昆弟的教育关系,展示了家庭和师长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文兮斜川,道兮颍水”,形象地表现了文字的流动性和道理的清晰明了,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此外,诗中提到“以坡为骨,以颍为髓”,进一步强调了苏轼与苏辙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暗示他们的作品如同骨架和精髓,支撑着整个文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他们的才华,还呼应了诗中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歌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文字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文化教育的崇敬与重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文字之祥,劂有原委:文字的美好是有其深厚的原因。
  2. 父师昆弟,以及诸子:涉及到家庭、老师、兄弟及其后代的教育关系。
  3. 文兮斜川,道兮颍水:文字如斜流的河川,道理如清澈的颍水,形象生动。
  4. 以文贯道,一家济美:通过文字传达道理,使家庭和睦美好。
  5. 施及翰林,特游戏耳:对翰林学者的教育,实为一种趣味的交流。
  6. 于风味中,亦复是似:在风味之中,亦可体现出这种趣味。
  7. 以坡为骨,以颍为髓:以苏轼为文学的骨骼,以苏辙为精髓。
  8. 苏门之英,来者视此:苏门的英才,后辈们都能借鉴学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字比作流水,将道理比作清水,形象生动。
  • 对仗:如“文兮斜川,道兮颍水”,形成对称美。
  • 排比:通过列举父师昆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文字和道理的描绘,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文人风范的敬仰,展现了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字:象征文化和知识。
  • 斜川:象征流动的智慧和思想。
  • 颍水:象征清澈的道理和真理。
  • 坡与颍:代表苏轼与苏辙,象征优秀的文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文兮斜川”是比喻什么?

    • A. 文字的流动性
    • B. 河流的形状
    • C. 文人的生活
    • D. 文化的历史
  2. “以坡为骨,以颍为髓”中的“坡”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苏辙
    • B. 李白
    • C. 苏轼
    • D. 杜甫
  3. 诗中强调的教育关系包括哪些?

    • A. 朋友
    • B. 兄弟
    • C. 师长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A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苏辙《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苏轼岳珂的诗歌都强调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但苏轼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岳珂则更加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德行的教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宋代文学概论》
  • 《岳珂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