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军复尅二书帖赞》
时间: 2025-02-04 15:35: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右军复尅二书帖赞
作者: 岳珂 〔宋代〕
书摹于唐,故不当印以贞观。
然而涸笔天成,书名云烂,
殆不止于真之乱。
彼无别者,徒欲侈其真而汩以赝。
石汰玉出,泾分渭判,
尚考予赞。
白话文翻译:
这幅书法是摹写于唐代,因此不应被认为是贞观年间的作品。然而,尽管笔墨已经干涸,书法的名声依然辉煌,似乎并不止于真迹的混乱。那些摹写者没有其他目的,只是想要炫耀他们的真迹,结果反而沦为赝品。真正的经典如同石出玉汰,泾河与渭河的分流一样,仍需经过考量才能给予赞美。
注释:
- 书摹:指模仿、摹写。
- 贞观: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的盛世。
- 涸笔天成:比喻虽然笔墨枯竭,书法仍然自然成就。
- 云烂:形容书法名声如云彩般美丽。
- 汩以赝:指淹没于赝品之中。
- 石汰玉出:比喻从粗糙中提炼出精美的玉石。
- 泾分渭判:泾河与渭河分流,象征清晰的辨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字良弼,号元晦,宋代人,擅长书法和诗词,尤以书法见长。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书法的真伪和艺术的本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岳珂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过程中,反映了其对书法艺术真伪的关注及对当时书法市场的批判。通过对古代书法的赞美与对赝品的指责,表达了对真迹的渴望与对艺术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右军复尅二书帖赞》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赞美,更是对艺术真伪的深刻反思。岳珂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对唐代书法的追溯,强调了书法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当时,书法作品的市场上涌现出大量赝品,作者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认为真正的艺术应当是精湛而真实的,而不是为了攀比和炫耀而伪造的。诗中“石汰玉出”这一意象,既形象地表达了艺术创作中淘汰与筛选的过程,也突显了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感。整首诗在言辞上既有力量,又饱含情感,展现了岳珂对书法的深厚情感和对艺术的严苛要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书摹于唐,故不当印以贞观:
- 这句强调了作品出自唐代,因此不应被视为贞观时期的作品,暗示其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
然而涸笔天成,书名云烂:
- 即使工具乏力,书法仍能自然成就,表明真正的艺术不依赖于物质,而在于精神与技巧。
-
殆不止于真之乱:
- 书法作品的混乱并不止于真品,暗示了市场中真伪难辨的现象。
-
彼无别者,徒欲侈其真而汩以赝:
- 讽刺那些仅凭假冒作品来炫耀的书法家,揭示了艺术界的伪善。
-
石汰玉出,泾分渭判:
- 用比喻来强调真正的艺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像玉石一样从石头中提炼而出。
-
尚考予赞:
-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艺术作品的审慎态度,只有经过考量的作品才能获得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汰玉出”,强调筛选过程的艰辛与必要。
- 对仗:如“泾分渭判”,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夸张:如“书名云烂”,突出了书法的美名与价值。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艺术的真伪与价值,强调了对真正作品的珍视和对赝品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法:象征文化与艺术的传承。
- 唐代:代表着书法艺术的辉煌时期。
- 真迹与赝品:象征艺术的真实价值与伪造现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岳珂的《右军复尅二书帖赞》主要探讨了哪方面的问题?
- A. 书法的技巧
- B. 书法的真伪
- C. 书法的历史
-
“石汰玉出”在诗中比喻什么?
- A. 艺术的混乱
- B. 艺术的筛选过程
- C. 艺术的失落
-
诗中提到的“贞观”时期是指哪个朝代?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同样探讨书法艺术的美与价值。
- 苏轼的《赤壁赋》:表现了对古代文化与艺术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岳珂 vs 王羲之:
- 岳珂着重于书法的真伪与当代艺术氛围的批判,而王羲之则更注重书法的自然与流畅。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却都体现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 《岳珂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