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朱放山人》

时间: 2025-04-29 19:05:47

野人未相识,何处异乡隔。

昨逢云阳信,教向云阳觅。

空闻天上风,飘飖不可觌。

应非矍铄翁,或是沧浪客。

早晚从我游,共携春山策。

意思解释

访朱放山人

原文展示:

野人未相识,何处异乡隔。
昨逢云阳信,教向云阳觅。
空闻天上风,飘飖不可觌。
应非矍铄翁,或是沧浪客。
早晚从我游,共携春山策。

白话文翻译:

我与这位山人尚未相识,不知道他在何处的异乡。
昨天听说了关于云阳的消息,托人让我去云阳寻找他。
空听天上的风声,飘荡而不可见。
他应该不是那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或许是沧浪之滨的客人。
早晚我会去拜访他,我们一起携手游玩春山。

注释:

  • 野人:指隐居于山林中的人,通常指代有道德修养的隐士。
  • 云阳:地名,可能指一个隐士居所或寓意清幽之地。
  • 不可觌:无法见面,无法亲身接触。
  • 矍铄翁:精神饱满的老人,指老年人精神状态很好。
  • 沧浪客:隐士或漂泊者,多指在江河湖海中游荡的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皎然,唐代诗人,字惟明,号惟明子,晚年隐居,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景色,表现隐逸情怀。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皎然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寻访隐士朱放为主题,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野人未相识”直接表达了对朱放的陌生感,而“何处异乡隔”则进一步强调了相识的难度与距离。诗中提到“云阳”,不仅指具体的地名,也象征着一种理想的隐逸生活。整首诗通过描绘“空闻天上风”的意象,表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正如隐士的生活,既远离尘世,又蕴含着无尽的遐想。

在最后两句“早晚从我游,共携春山策”,则表现出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充满了希望和温暖。诗中通过疑问和假设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情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诗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人未相识:表达对朱放的陌生感。
    • 何处异乡隔:强调彼此间的距离与隔阂。
    • 昨逢云阳信:提到最近得知关于云阳的消息,表现出对朋友的期盼。
    • 教向云阳觅:托人寻找朱放,表现出对隐士的向往。
    • 空闻天上风:听闻风声,但未能见到人,表现出孤独感。
    • 应非矍铄翁:对朱放身份的猜测,可能是隐士。
    • 或是沧浪客:暗示对方可能是漂泊于世的隐士。
    • 早晚从我游:表达相聚的期待。
    • 共携春山策:希望与友一同游览春天的山水。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比作“沧浪客”,暗示漂泊与自由。
    • 拟人:将风声拟人化,表现出诗人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野人:象征隐士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 云阳:象征清幽之地,理想的隐居之所。
  • 天上风:象征不可捉摸的事情,表现出一种渴望与失落。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云阳”指的是: a) 一个隐士的名字
      b) 一个地名
      c) 一种风景

    2. “应非矍铄翁”中的“矍铄”意思是: a) 疲惫不堪
      b) 精神饱满
      c) 处于困境

    3. 诗人希望与朱放一起: a) 游玩春山
      b) 讨论哲学
      c) 争论诗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的隐逸情怀。
    • 《访戴天山道士》:李白的道教思想与隐士生活描写。
  • 诗词对比

    • 皎然的《访朱放山人》与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有对隐士的向往,但皎然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参考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与王维诗歌比较研究》
    •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