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时间: 2025-01-26 01:58: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着天亲弟与兄,嵩丘兰若一峰晴。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无着禅师与我如同亲弟兄,嵩丘的兰若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晴朗。我们在这里吃饭,听着鸣磬声和栖息在巢中的乌鸦,走在空旷的森林中,踩着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泉水溅起,渗湿了香案;雨花纷飞,似乎也与石床平分秋色。深邃的洞穴中,长长的松树有什么呢?只见那位古老的天竺高人恰似伫立于此。
注释:
- 无着:无着禅师,唐代著名禅宗大师,王维的朋友。
- 嵩丘兰若:嵩山脚下的兰若,即寺庙或隐居的地方。
- 鸣磬:寺庙中用于召唤僧众的乐器。
- 巢乌:栖息在巢中的乌鸦,常用来象征孤寂。
- 香案:供奉香火的桌案。
- 雨花:指雨中的花瓣,或雨后花朵的姿态。
- 天竺:古印度的别称,常用来指代佛教文化的源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及音乐家。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维隐居于嵩山时,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无着禅师的深厚友谊。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意的追求。
诗歌鉴赏:
王维的《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以“无着天亲弟与兄”引入,便立刻营造出一种亲切的氛围,体现出诗人与无着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接下来通过对嵩丘兰若的描绘,表现出自然的清新与宁静。这里的“食随鸣磬巢乌下”,不仅描绘出一种安静的生活场景,也暗含了对禅宗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的描写,展现了自然元素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进一步深化了诗中所传达的佛教哲理。这些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引发了对生命、对存在的思考。最后一句“俨然天竺古先生”更是将诗歌推向了高潮,彰显了王维对古代禅宗文化的敬仰与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着天亲弟与兄:这句表明诗人与无着禅师之间亲如兄弟的关系,充满温情。
- 嵩丘兰若一峰晴:描绘了嵩山下的寺庙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
- 食随鸣磬巢乌下:展现了诗人生活的宁静,以及与自然的融洽。
- 行踏空林落叶声: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自然的氛围感。
- 迸水定侵香案湿:展现了泉水与香案的交融,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雨花应共石床平:雨中的花瓣仿佛与石床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深洞长松何所有:发出疑问,引导读者思考深山中的奥秘。
- 俨然天竺古先生:最后一句将整个场景提升至精神境界,传达出对古代高人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花应共石床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美。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嵩丘: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理想的追求。
- 兰若:隐逸的空间,代表着宁静与安详。
- 鸣磬: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智慧。
- 落叶声:体现了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循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无着禅师与王维的关系是: A. 朋友
B. 师徒
C. 兄弟
D. 竞争者 -
诗中提到的“嵩丘兰若”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座寺庙
C. 一种花
D. 一个城市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的是: A. 战争
B. 爱情
C. 隐逸生活
D. 乡愁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了送别与自然,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 李白《庐山谣》: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