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行》

时间: 2025-01-23 09:19:05

晨背大河南辕。

跋涉遐路漫漫。

师徒百万哗諠。

戈矛若林成山。

旌旗拂日蔽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背大河南辕。
跋涉遐路漫漫。
师徒百万哗喧。
戈矛若林成山。
旌旗拂日蔽天。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们背对着大河南岸出发,
在漫长的旅途中跋涉。
师徒们共计百万,吵吵闹闹。
戈矛像森林一样高耸如山。
旌旗在阳光下摇曳,遮蔽了天空。

注释

  • 晨背:早晨背对,指出发的方向。
  • 大河:指长江,古时称之为“江”。
  • 南辕:南向而行,表示行程的方向。
  • 跋涉:艰难跋涉,形容行走的劳苦。
  • 遐路:遥远的道路。
  • 师徒:指随行的士兵和随从。
  • 百万:形容人数众多。
  • 哗喧:喧闹的声音。
  • 戈矛:古代武器,指士兵持有的武器。
  • 若林成山:形容武器众多,像林木一样密集。
  • 旌旗:军旗,象征着军队的标志。
  • 拂日蔽天:遮挡了阳光,形容规模庞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气,又含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三国时期,正值魏国的建立与扩张之际,表达了战争的气氛和士兵的壮志,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环境。

诗歌鉴赏

《董逃行》以其恢弘的气势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壮丽场面和士兵的豪情。诗中描绘了早晨出发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晨的生机与紧迫感。通过“百万师徒”的描写,曹丕刻画出庞大的军队规模,体现出战争的严肃与残酷。而“戈矛若林成山”则将武器的数量与森林、山岳相提并论,强调了战争的激烈与不可避免。最后,诗句“旌旗拂日蔽天”将军队的规模与气势推向高潮,彰显出士兵们的斗志与决心。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读者不仅感受到战争的宏伟场面,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悲壮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晨背大河南辕:在清晨,背向大河出发,暗示军队的出征。
  2. 跋涉遐路漫漫:行走在遥远的路上,表现出艰苦的旅程。
  3. 师徒百万哗喧:大军的吵闹声,显示士气的高涨与人声鼎沸。
  4. 戈矛若林成山:形容武器的密集,构成了如同山林的景象。
  5. 旌旗拂日蔽天:军旗在阳光下舞动,遮蔽天空,象征着强大的军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戈矛比作森林,突出数量之多。
  • 夸张:形容军队的规模,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 对仗:如“晨背”、“跋涉”对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战争的壮观场面,传达出士兵的豪情壮志及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牺牲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2. 大河:代表广阔与力量。
  3. 百万:象征庞大的军队,暗示战争的规模。
  4. 戈矛:代表武器,象征战争的残酷。
  5. 旌旗:象征着军队的团结与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百万”是指什么?

    • A. 人数众多
    • B. 物品的数量
    • C. 时间的长度
    • D. 地理的面积
  2. “戈矛若林成山”中的“林”指的是什么?

    • A. 树木
    • B. 武器
    • C. 山脉
    • D. 士兵
  3. “旌旗拂日蔽天”表达了什么?

    • A. 军队的规模
    • B. 天气的变化
    • C. 自然的景象
    • D. 战争的结束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短歌行》——曹操
  • 《出塞》——王昌龄

诗词对比

  • 《出塞》中也描绘了战争的景象,但更注重于个人的感受与思考;而《董逃行》则更侧重于整体的气势与军队的团结。两者虽同为战争题材,却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三国演义》
  • 《魏晋南北朝诗歌选》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