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时间: 2025-04-27 22:54:10

浮舟横大江。

讨彼犯荆虏。

武将齐贯錍。

征人伐金鼓。

长戟十万队。

幽冀百石弩。

发机若雷电。

一发连四五。

意思解释

饮马长城窟行

原文展示

浮舟横大江。
讨彼犯荆虏。
武将齐贯錍。
征人伐金鼓。
长戟十万队。
幽冀百石弩。
发机若雷电。
一发连四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士们在长江上乘船行进,准备讨伐入侵荆州的敌人。武将们齐心协力,士兵们敲击战鼓,准备出征。长戟组成的十万大军整齐列队,弩箭手们准备好百石弩,发射的机制如雷电般迅猛,一发箭矢可以连发四五支。

注释

  • 浮舟:在水面上漂浮的船只。
  • 讨彼:讨伐敌人。
  • 荆虏:指侵略荆州的敌人。
  • 贯錍:武将们齐心协力,整齐地装备着武器。
  • 征人:出征的士兵。
  • 金鼓:战鼓,激励士气的乐器。
  • 长戟:长矛或长戟,古代的武器。
  • 幽冀:幽州和冀州,古代地名,指弩箭手。
  • 发机:发射器,指弩的发射机制。
  • 雷电:形容发射速度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魏的开国皇帝曹魏文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诗歌、散文、赋等多种文体著称,风格多样,气势磅礴。

创作背景

《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三国时期,魏国与蜀汉的斗争日益激烈,诗中表现出士兵们的勇猛与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战争频繁的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士兵们准备出征的豪情。首句“浮舟横大江”直接引入了战斗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后面几句则通过对武将和士兵的描写,展示了他们斗志昂扬、准备奋战的状态。诗中的意象如“长戟十万队”、“发机若雷电”,不仅增强了画面的震撼力,也传达出一种气吞山河的豪情。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军事词汇和生动的比喻,构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舟横大江:描绘在宽阔的大江上,战船横渡,体现出壮阔的战斗场面。
  • 讨彼犯荆虏:表明出征的目的,即讨伐侵略荆州的敌人,突出战争的正义性。
  • 武将齐贯錍:武将们统一装备,意在强调团结与士气。
  • 征人伐金鼓:士兵们敲打战鼓,激励士气,营造出紧张的战斗氛围。
  • 长戟十万队:形容大军如长戟般整齐,体现出力量与威严。
  • 幽冀百石弩:强调来自北方的弩箭手,显示出多方参与的军事力量。
  • 发机若雷电:比喻发射的速度极快,意在展示武器的威力。
  • 一发连四五:指一支箭矢可以连发多支,体现出弩箭手的高超技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发机若雷电”用雷电比喻发射速度,增强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 对仗:在结构上,诗句之间有很好的对称性,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和士兵们勇敢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捍卫家园的决心,展现了士兵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舟:象征着力量与决心。
  • 长戟:代表着战争的武器,象征着勇气与团结。
  • 金鼓:象征士气与激励。
  • 雷电:象征着迅速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饮马长城窟行》的作者是? A. 曹操
    B. 曹丕
    C. 曹植
    D. 陶渊明

  2. 诗中提到的“长戟十万队”主要表明什么? A. 诗的抒情意境
    B. 士兵的数量与阵形
    C. 战斗的残酷
    D. 战争的胜利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李白
  • 《破阵子》——辛弃疾

诗词对比

  • 《饮马长城窟行》:侧重于集结战士、准备出征的景象。
  • 《夜泊牛津口》:着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考,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三国志》——陈寿
  • 《魏晋诗歌选》——现代译注
  • 《古诗词鉴赏》——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