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作诗》
时间: 2025-02-04 13:3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白话文翻译
清晨出发于邺城,傍晚宿于韩陵。绵绵细雨湿透了道路,车夫们困顿疲惫。
奔驰在路上,沐浴着雨水,迎着风。为何我要舍弃高堂大殿,陷入泥泞之中?
想当年周武王和公旦,带领君主征讨四方,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那样的时刻,只有天命所归,然而我又算什么?如何能不使这个世界动乱?
注释
- 朝发邺城:早晨从邺城出发。邺城是曹魏的重要都城。
- 夕宿韩陵:傍晚宿于韩陵,韩陵位于邺城附近。
- 霖雨载涂:细雨绵绵,湿透了道路。
- 舆人困穷:车夫们因雨而困乏。
- 载驰载驱:不停地奔驰,无论风雨。
- 沐雨栉风:在雨中接受风的吹拂。
- 舍我高殿:放弃我的高堂大殿。
- 何为泥中:为何要陷入泥中。
- 周武: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 公旦: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武王治理国家。
- 载主而征:带领君主征战。
- 救民涂炭: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 唯天所赞:只有得到天的认可。
- 我独何人:我又算什么人。
- 能不靖乱:能够不使乱世平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开国皇帝,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其诗歌风格多样,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黎阳作诗》作于曹丕出征时,旨在抒发其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与对自我处境的反思。诗中表现了他在雨中行旅的艰辛,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黎阳作诗》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古诗。全诗以出行的场景开篇,描绘了因雨而泥泞的旅途,展现了曹丕在行军中的艰辛与无奈。诗中“沐雨栉风”一语,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经历风雨的艰难。
接着,诗人通过回顾周武王和公旦的功绩,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自己能力的自我怀疑。诗中“唯天所赞”一语,揭示了曹丕对天命的思考,表现了他作为统治者的责任感与不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个人处境的感叹,也有对历史的追思。通过对比古今,诗人不仅在表达对历史的敬仰,更在思考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与使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开篇描述了作者出发与归宿的过程,营造出一种急促的行旅感。
- “霖雨载涂,舆人困穷”:细雨使道路湿滑,车夫们因劳累而困顿,表现了行旅的艰辛。
-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反映了在恶劣天气中,依然要赶路的无奈与决心。
-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疑惑与不满,感叹追求权力的代价。
-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回顾历史英雄,展示诗人对历史的敬仰。
-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强调古代君主的责任与义务,抒发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历史的力量,强调天命与历史的无常。
-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内心的自我质疑,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今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度。
- 排比:使用“载驰载驱,沐雨栉风”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表达内心的困惑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行旅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责任感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人在追求权力与治国理政的道路上,感受到深重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对自身能力产生疑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邺城与韩陵:象征着权力与责任的所在。
- 雨与泥:象征着困境与艰辛,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 周武与公旦:象征着理想中的统治者,表现出对历史英雄的追慕与期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朝发邺城”指的是什么? A. 早晨出发
B. 傍晚归宿
C. 行旅的结束
D. 旅途的开始 -
诗中提到的“周武”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A. 汉
B. 周
C. 魏
D. 晋 -
诗人在反思中表达了哪种情感? A. 自豪
B. 疲惫
C. 责任
D. 快乐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曹丕的《黎阳作诗》更注重历史责任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曹丕关注的是国家与历史,而李白则关注个人的孤独与思考,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魏晋南北朝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 《曹丕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