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武平别後见寄》

时间: 2025-01-27 03:23:19

溪远樯危一望遥,此焉凄绝府中僚。

已同雁鹜依清浅,共看鸾皇上泬寥。

别岸无端萦细柳,回舟不忍过新桥。

醉来事事能生感,谁道愁肠酒易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远樯危一望遥,此焉凄绝府中僚。
已同雁鹜依清浅,共看鸾皇上泬寥。
别岸无端萦细柳,回舟不忍过新桥。
醉来事事能生感,谁道愁肠酒易销。

白话文翻译:

溪水远去,船桨摇曳,一望无际;
在这凄凉的地方,任我追忆府中的同僚。
已经像雁和鸭一样依恋于这清浅的水面,
共同欣赏那鸾鸟在辽阔的天空飞翔。
离岸无尽地缠绕着细柳,
回舟时不忍心经过那座新桥。
醉酒之后,万事都能引发感慨,
谁说愁肠在酒中就能轻易消散?

注释:

字词注释:

  • 樯危:樯,船桅;危,摇晃不稳,形容船在水面上的状态。
  • 府中僚:府,是指官府;僚,指同事或朋友。
  • 雁鹜:雁和鸭,水鸟,象征离别和相聚。
  • 泬寥:泬,深广的样子;寥,空旷的样子,形容天空宽广。
  • 细柳:细长的柳树,象征柔情和依依不舍。
  • 新桥:新修的桥,代表新的开始或回忆。

典故解析:

  • 鸾皇:传说中的鸟,象征美好和高雅。
  • 雁鹜依清浅:借用雁和鹜的形象来表达离别后对故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青溪,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与友人分别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慨。诗中借景抒情,以自然景观映照个人情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友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武平别后见寄》是一首富有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朋友深厚的情感与离别时的惆怅。开篇以“溪远樯危”引入,描绘了船行于远岸、危摇的情景,暗示着离别的心情。紧接着提及“府中僚”,不仅指代了友人,更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已同雁鹜依清浅”中,通过自然界的生灵,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依恋与共鸣。鸾鸟在广阔天空中的飞翔,象征着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映射出对友人离去的无奈与惋惜。接下来的细柳回舟的描写,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柳树的柔软与离愁交织,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意象。

最后两句“醉来事事能生感,谁道愁肠酒易销”,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情绪。醉酒后的一切都能引起感慨,似乎在说即便面对愁苦,酒也不能轻易消散心中的愁肠。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整首诗更具深度,展现了梅尧臣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溪远樯危一望遥:描绘了远方溪水与摇晃的船桅,传达离别的孤寂感。
  2. 此焉凄绝府中僚:表达了对府中同僚的怀念与思念之情。
  3. 已同雁鹜依清浅:用雁和鸭的形象比喻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4. 共看鸾皇上泬寥:共同欣赏高空的美丽,表现对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5. 别岸无端萦细柳:离岸的细柳缠绕,象征着依依不舍的情感。
  6. 回舟不忍过新桥:不忍心经过新桥,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7. 醉来事事能生感:醉酒后,万事都能引起感慨,表现内心的复杂情感。
  8. 谁道愁肠酒易销:质疑酒能否消散愁苦,反映出对心情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雁和鹜比作朋友,强化了离别的主题。
  • 拟人:细柳萦绕,表现出自然界的柔情与人类情感的交融。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的手法,使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思念、友情展开,表达了作者对同僚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尽的思念。
  • 船桅:代表离别的艰难与不安。
  • 雁鹜:象征着友情与依恋。
  • 鸾皇:代表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 细柳:传达柔情与依依不舍的情感。
  • 新桥:象征新的开始与对旧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雁鹜”象征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自由与孤独
    C. 美好与理想
    D. 友情与温暖

  2.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 A. 回舟不忍过新桥
    B. 醉来事事能生感
    C. 此焉凄绝府中僚
    D. 已同雁鹜依清浅

  3. “醉来事事能生感”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无奈与失望
    B. 快乐与满足
    C. 愁苦与感慨
    D. 期待与向往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依韵和武平别后见寄》与李白的《送友人》,两首诗均涉及到离别的主题,但梅尧臣更侧重于细腻的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为豪放和洒脱。梅尧臣的细腻描绘与李白的豪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各自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