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时间: 2024-09-19 21:27:30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白话文翻译

卢家有位少妇,手中捧着郁金香;海燕在玳瑁梁上双双栖息。九月的寒砧声催促着树叶纷纷落下,十年的戍边生涯让我思念辽阳。白狼河边的音信已经断绝,丹凤城南的秋夜显得格外漫长。是谁在默默地承受着愁苦而独自不见?更让明月照亮了那流动的黄河水?

注释

  • 郁金香:一种美丽的花,象征着爱情和美好。
  • 海燕: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鸟,象征自由和团聚。
  • 寒砧:指的是寒冷的战斗号角,比喻寒冷的秋天。
  • 十年征戍:指长时间的战争生活,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白狼河:历史上著名的河流,象征着音信的断绝。
  • 丹凤城:唐代著名城市,象征着秋夜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710年—约785年),字子华,号青莲,唐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和人情,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写于沈佺期的流亡生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在历史背景上,唐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诗人在战争和流亡中,感受到孤独和愁苦,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描写了少妇和海燕,采用了鲜明的意象,展现了生动的生活场景,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个人的情感,诗人通过“九月寒砧”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凄凉,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在对故乡的思念中,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在战争中的无奈,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长时间离别的痛苦。尤其是“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两句,象征着音信的断绝和孤寂的秋夜,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结尾的“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明月的映照似乎是对孤独情感的无情映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及生动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思念,令人感叹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卢家少妇郁金香:开篇描绘了少妇的美丽与优雅,显示了生活的美好。
  2. 海燕双栖玳瑁梁:海燕的双栖象征着团聚与温暖。
  3. 九月寒砧催木叶:表示时间的流逝,寒砧声声催促着落叶,营造出一种秋天的凄凉氛围。
  4. 十年征戍忆辽阳:表达了对故乡辽阳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时间在外的孤独感。
  5. 白狼河北音书断:历史上白狼河流域的音信断绝,象征着联系的中断。
  6. 丹凤城南秋夜长:漫长的秋夜加深了孤独的感觉。
  7. 谁为含愁独不见:提出疑问,表达了对失去的情感的深切关注。
  8. 更教明月照流黄:明月的照射,反衬出孤独与愁苦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少妇与郁金香相提并论,突出了她的美丽。
  • 拟人:将明月与情感相结合,使得自然景物与人心产生共鸣。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九月寒砧”和“十年征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描绘,借助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爱情的渴望,展现了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郁金香:象征美好与爱情。
  • 海燕:象征自由与团聚。
  • 寒砧: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战斗的残酷。
  • 白狼河:象征音信的断绝与孤独。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李白
    C. 沈佺期
    D. 杜甫

  2. “九月寒砧催木叶”中的“寒砧”指的是什么? A. 寒冷的战斗号角
    B. 冷冷的天气
    C. 寒冷的砧板
    D. 寒冷的山脉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战争的赞美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1. C
  2. A
  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