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道士刘无得》
时间: 2025-01-26 01:52: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道士刘无得
闻有玄都客,成仙不易祈。
蓬莱向清浅,桃杏欲芳菲。
缩地黄泉出,升天白日飞。
少微星夜落,高掌露朝晞。
吐甲龙应出,衔符鸟自归。
国人思负局,天子惜被衣。
花月留丹洞,琴笙阁翠微。
嗟来子桑扈,尔独返于几。
白话文翻译
听说有位来自玄都的客人,成仙并不是那么容易请求的。
蓬莱山显得清浅,桃花和杏花都想要盛开。
缩短了地理距离,黄泉之路显现,升天时白日飞升。
少微星在夜空中陨落,高高的手掌露出晨露的清新。
吐出鳞甲的龙应该出现,衔着符咒的鸟自会归来。
国人思念失去的局势,天子也珍惜被衣的美好。
花月留在丹洞,琴声和笙音在翠微阁中回荡。
唉,像桑扈那样的人,唯独你独自返回。
注释
字词注释
- 玄都客:指道士,源于道教的隐士。
- 成仙:修道成仙,获得长生不老的境界。
-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长生不老的理想。
- 黄泉:阴间,死亡后去的地方。
- 少微星:星名,此处指夜空的星星。
- 吐甲龙:出于道教文化,象征神秘力量的龙。
- 丹洞:道教中修行之所,常用于隐居或修炼。
- 桑扈: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象征自我放逐或不合群者。
典故解析
- 玄都:道教的发源地,常被称为“天都”。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常与长生、幸福相联系。
- 黄泉: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死亡和阴间的描绘。
- 琴笙:古代乐器,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710年-约785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景亨,号少游,与王维、孟浩然齐名,擅长描绘山水、抒发情感。沈佺期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
《哭道士刘无得》是沈佺期为悼念一位道士所作,表达了对道士刘无得的敬仰与哀伤。道士在当时社会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与向往,但成仙之路却是艰难的,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与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道士刘无得的哀悼,表现出对成仙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先以“闻有玄都客”引入,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接着描绘了蓬莱、桃杏等自然意象,展现了生机与希望。但随后“缩地黄泉出,升天白日飞”的句子则暗示着生死的不可逆转,表达了对道士成仙的渴望与无奈。
再者,诗中提到“国人思负局,天子惜被衣”,暗示了社会动荡与统治者的忧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最后以“嗟来子桑扈,尔独返于几”收尾,表达了对道士孤独归隐的感慨,饱含着对生命消逝的思考与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有玄都客:听说有位道士,传说中的隐士。
- 成仙不易祈:成仙的过程并不容易,祈求也难以实现。
- 蓬莱向清浅:蓬莱山显得朦胧而清浅,象征理想境界的遥不可及。
- 桃杏欲芳菲:桃花和杏花都渴望盛开,暗示生命的绚丽与短暂。
- 缩地黄泉出:地理距离缩短,黄泉之路显现,指死亡的不可避免。
- 升天白日飞:升天的时刻如白日般闪耀,象征成仙的光辉。
- 少微星夜落:少微星陨落,暗示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 高掌露朝晞:高高的手掌,清晨的露珠,象征生机与希望。
- 吐甲龙应出:吐出鳞甲的龙,象征神秘力量的出现。
- 衔符鸟自归:衔着符咒的鸟自然归来,象征灵魂的归属。
- 国人思负局:国人思念失去的局势,暗示对社会的忧虑。
- 天子惜被衣:天子珍惜被衣之美,暗示对权力与地位的思考。
- 花月留丹洞:花与月留在丹洞,象征道教文化中的和谐美。
- 琴笙阁翠微:琴声与笙音在翠微阁中回荡,表现出文人雅士的生活。
- 嗟来子桑扈:叹息桑扈,象征孤独与归隐,暗示人生的孤独感。
- 尔独返于几:你独自返回,表现出对道士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蓬莱向清浅”,对理想境界的隐喻。
- 拟人:如“桃杏欲芳菲”,将花卉赋予生命。
- 对仗:如“花月留丹洞,琴笙阁翠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理想不可得的感慨,以及对道士刘无得的悼念,反映了对人生态度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玄都:象征道教文化,隐士的理想境界。
- 蓬莱:长生不老的象征,理想的追求。
- 桃杏:生命的绚丽与短暂。
- 黄泉:死亡与阴间的意象。
- 少微星:象征生命的无常。
- 龙:神秘与力量的象征。
- 琴笙: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文化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玄都客”指的是谁?
a) 道士
b) 皇帝
c) 文人 -
“蓬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的生活
b) 仙境与理想
c) 战争与动荡 -
“吐甲龙应出”中的“龙”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神秘力量
c) 人生的挑战
答案
- a) 道士
- b) 仙境与理想
- b) 神秘力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索。
- 孟浩然的《春晓》: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诗词对比
- 《哭道士刘无得》与王维的《终南山》对比,沈佺期更注重对道士的个体情感,而王维则强调了自然与道教的和谐。
- 两首诗在主题上均涉及到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