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药山长老省贤》

时间: 2025-04-27 14:58:35

南方有尊者,卓锡恋林丘。

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

炉烟熏定几,笋脯供斋瓯。

社约惭成负,霜莲落几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药山长老省贤 南方有尊者,卓锡恋林丘。 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 炉烟熏定几,笋脯供斋瓯。 社约惭成负,霜莲落几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南方有一位尊贵的长者,他高洁的品行如同坚固的锡杖,深爱着幽静的山林。他在三千世界中宣讲佛法,博学多闻,是第一流的人物。炉中的香烟缭绕,熏染着静坐的台几,笋脯作为斋食,供奉在斋瓯中。我因未能履行与他的社约而感到惭愧,就像那霜打后的莲花,已经凋落了几个秋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卓锡:比喻品行高洁,如同坚固的锡杖。
  • 林丘:指幽静的山林。
  • 演法:宣讲佛法。
  • 三千界:佛教用语,指宇宙中的所有世界。
  • 多闻:博学多闻。
  • 炉烟:炉中的香烟。
  • 定几:静坐的台几。
  • 笋脯:用笋制成的干脯,常作为斋食。
  • 斋瓯:供奉斋食的器皿。
  • 社约:指与长者的约定。
  • 霜莲:比喻凋零的莲花,此处比喻未能履行的约定。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诗人对药山长老的敬仰和自身未能履约的愧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兄宋庠并称“二宋”。其诗文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是宋祁寄给药山长老省贤的诗,表达了对长老的敬仰以及自身未能履约的愧疚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药山长老的描绘,展现了长老高洁的品行和对佛法的深厚造诣。诗中“卓锡恋林丘”一句,以锡杖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长老的高洁品行和对幽静山林的深爱。“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则进一步强调了长老在佛法宣讲和学识上的卓越地位。后两句通过对炉烟、笋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修行氛围,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长老的敬仰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未能履约而感到的愧疚,以霜莲凋落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寄赠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方有尊者,卓锡恋林丘。”:南方有一位尊贵的长者,他高洁的品行如同坚固的锡杖,深爱着幽静的山林。
  2. “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他在三千世界中宣讲佛法,博学多闻,是第一流的人物。
  3. “炉烟熏定几,笋脯供斋瓯。”:炉中的香烟缭绕,熏染着静坐的台几,笋脯作为斋食,供奉在斋瓯中。
  4. “社约惭成负,霜莲落几秋。”:我因未能履行与他的社约而感到惭愧,就像那霜打后的莲花,已经凋落了几个秋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卓锡”比喻长老的高洁品行,“霜莲”比喻未能履行的约定。
  • 对仗:如“演法三千界,多闻第一流”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药山长老的敬仰以及自身未能履约的愧疚之情,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行和佛法的崇敬,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卓锡:比喻长老的高洁品行。
  • 林丘:幽静的山林,象征修行之地。
  • 炉烟:炉中的香烟,营造宁静的修行氛围。
  • 笋脯:斋食,象征简朴的生活。
  • 霜莲:比喻凋零的莲花,象征未能履行的约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卓锡”比喻什么? A. 长老的高洁品行 B. 长老的锡杖 C. 长老的学识 D. 长老的修行 答案:A

  2. 诗中的“霜莲”比喻什么? A. 长老的品行 B. 长老的修行 C. 未能履行的约定 D. 长老的学识 答案:C

  3. 诗中的“演法三千界”指的是什么? A. 长老在三千世界中宣讲佛法 B. 长老在三千世界中修行 C. 长老在三千世界中游历 D. 长老在三千世界中学习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幽静的山林和修行生活,可以与本诗进行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本诗在描绘幽静山林和修行生活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而本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长老的敬仰和自身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佛教与中国文学》:探讨佛教对宋代文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本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