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介庵先生并寄庐陵周侍郎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2-04 13:33:41

粗识诗中趣,翻怜笔下难。

中流疑失楫,远举虑摧翰。

起我七十病,蕲公九转丹。

韩豪非所敢,曾未到郊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介庵先生并寄庐陵周侍郎四首 其四 赵蕃 〔宋代〕 粗识诗中趣,翻怜笔下难。中流疑失楫,远举虑摧翰。起我七十病,蕲公九转丹。韩豪非所敢,曾未到郊寒。

白话文翻译:

大致了解诗歌的趣味,却感叹笔下的困难。在江河中流,怀疑失去了船桨;远行时,担心折断羽毛。这诗能治愈我七十种疾病,如同蕲公的九转金丹。我虽不敢自比韩愈的豪放,但尚未达到郊寒的境界。

注释:

  • 粗识:大致了解。
  • 翻怜:反而感到。
  • 中流疑失楫:比喻在困难中感到迷茫。
  • 远举虑摧翰:远行时担心遭遇挫折。
  • 起我七十病:治愈我众多的烦恼。
  • 蕲公九转丹:比喻极为珍贵的药物或帮助。
  • 韩豪:指韩愈的豪放文风。
  • 郊寒:指郊外的寒冷,比喻境界的低下。

诗词背景: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是赵蕃写给介庵先生和庐陵周侍郎的,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创作困难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创作的困难。首句“粗识诗中趣,翻怜笔下难”直接点出了诗人对诗歌的喜爱,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创作的艰辛。接下来的“中流疑失楫,远举虑摧翰”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迷茫和担忧。最后两句“起我七十病,蕲公九转丹。韩豪非所敢,曾未到郊寒”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同时也谦虚地表示自己尚未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粗识”和“翻怜”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创作的困难。
  • “中流疑失楫”和“远举虑摧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起我七十病,蕲公九转丹”用典故表达了诗歌对诗人的重要性和治愈作用。
  •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的自谦和对更高艺术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中流疑失楫”中的“中流”和“失楫”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创作中的迷茫。
  • “远举虑摧翰”中的“远举”和“摧翰”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担忧。

互动学习:

  1. 诗中的“蕲公九转丹”比喻什么? A. 珍贵的药物 B. 重要的帮助 C. 诗歌的力量 D. 艺术的高境界 答案:C

  2.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满 B. 自谦 C. 自豪 D. 失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赵蕃的其他诗作,如《秋怀》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诗词对比: 可以与韩愈的诗作进行对比,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赵蕃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