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咏雨》

时间: 2025-01-10 22:36:18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

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

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咏雨》
作者:王夫之 〔清代〕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
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
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白话文翻译

归来的鸟儿在傍晚时分鸣叫,隔着南边的树枝小径。
不管那垂柳的珠泪滴落,打碎了千顷荷花的声响。
随着波浪,鱼儿被惊动,浮萍突然在清池中满溢。
谁能相信在那碧绿的云深处,夕阳仍然在天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归禽:指归来的鸟类,通常象征着归家或安宁。
  • 响暝:鸣叫声在夜晚中响起。
  • 隔断:隔开,断绝。
  • 垂杨:指垂柳,常用来形容柔美的景象。
  • 珠泪:比喻雨水。
  • 千顷:形容水面广阔。
  • 随波:随着水波。
  • 赚杀:惊动、吓跑。
  • 浮萍:水面上的浮萍,象征漂浮不定。
  • 碧云:指蓝天或蓝色的云彩。
  • 夕阳: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借用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符合古典诗词的传统手法,常以自然来映射人的内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静斋,湖南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常常借助自然景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他的作品在清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清平乐·咏雨》创作于清代,正值王夫之的文学创作巅峰期。诗中描绘雨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清平乐·咏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歌开头以“归禽响暝”引入,营造出一种夕阳西下、万物归宁的氛围,给人以温馨和安静的感受。接着,诗人用“隔断南枝径”来描绘小径的幽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与隔离。

“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则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表现了细雨如珠的美丽和荷叶上水滴的清脆声响,展现了雨水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这种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雨的温柔,更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则描绘了雨后池塘的变化,浮萍的满溢和鱼儿的惊动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变幻。最后一句“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则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未知的无奈。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一首兼具美感与深度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禽响暝:归来的鸟鸣声在夜晚响起,暗示着安宁的归宿。
  • 隔断南枝径:南边树枝的小路被隔开,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不管垂杨珠泪进:不在乎垂柳的细雨滴落,表明对自然细节的敏感。
  • 滴碎荷声千顷:雨滴打破了荷叶的平静,水面辽阔,生动形象。
  • 随波赚杀鱼儿:水波荡漾,惊动了水中的鱼儿,生动展现了生机。
  • 浮萍乍满清池:浮萍盛开,水面被覆盖,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变化。
  • 谁信碧云深处:质疑深处的宁静,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慨。
  • 夕阳仍在天涯:夕阳西下,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珠泪”比喻雨水,富有诗意。
  • 拟人:雨水和自然景象被赋予了情感,使其更生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对生命脆弱与美好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禽:象征归属与安宁。
  • 垂杨:象征柔美与哀伤。
  • 珠泪:象征雨水与生命的细腻。
  • 荷声: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浮萍:象征漂浮不定的生命状态。
  • 夕阳:象征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归禽响暝”描绘的是哪个时段的景象?

    • A. 清晨
    • B. 黄昏
    • C. 午夜
    • D. 正午
  2. “滴碎荷声千顷”中的“千顷”是指什么?

    • A. 一片荷花
    • B. 广阔的水面
    • C. 一棵树
    • D. 一条小路
  3. 诗的最后一句“夕阳仍在天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现状的无奈
    •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王夫之的《清平乐·咏雨》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壮阔的历史感,而后者则细腻地表现了雨景与内心感受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王夫之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夫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