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雪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18:19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雪二首 曾巩 〔宋代〕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雪花在风中欲停又舞,随风飘扬,断断续续的繁云像布阵一样跟随。茅草小径已被雪覆盖,人们起床晚,沙洲上的鸟儿飞行也变得迟缓。雪花与天地融为一体,无迹可寻,却润泽了山川,使之更加美丽。太守不介意留下客人共饮,因为丰年的好兆头可以预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欲休还舞:形容雪花在风中飘舞,欲停又起。
  • 断续繁云:形容云层时断时续,繁多。
  • 茅蹊:茅草覆盖的小径。
  • 沙渚:沙洲。
  • 混同天地:形容雪花与天地融为一体。
  • 润色山川:指雪花滋润了山川,使之更加美丽。
  • 太守:古代官名,此处指地方长官。
  • 丰年佳兆:丰收年的好兆头。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雪景及人们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并称“宋代八大家”。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描绘雪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丰收年的期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生产较为发达。诗人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丰收年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花的飘舞、云层的变幻以及雪后世界的宁静与美丽。诗中“欲休还舞任风吹”一句,生动地表现了雪花在风中的动态美,而“混同天地归无迹”则展现了雪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阔景象。诗人通过对雪景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隐含了对丰收年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休还舞任风吹”:雪花在风中飘舞,欲停又起,形象生动。
  2. “断续繁云作阵随”:云层时断时续,繁多,像布阵一样跟随雪花。
  3. “已塞茅蹊人起晚”:茅草小径已被雪覆盖,人们起床晚。
  4. “更迷沙渚鸟飞迟”:沙洲上的鸟儿飞行也变得迟缓,雪景使世界变得宁静。
  5. “混同天地归无迹”:雪花与天地融为一体,无迹可寻。
  6. “润色山川入有为”:雪花滋润了山川,使之更加美丽。
  7. “太守不辞留客醉”:太守不介意留下客人共饮,享受雪景。
  8. “丰年佳兆可前知”:丰年的好兆头可以预见,表达了对丰收年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欲休还舞”,赋予雪花动态和情感。
  • 比喻:如“断续繁云作阵随”,将云层比作布阵。
  • 对仗:如“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丰收年的期待。诗中展现了雪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阔景象,以及雪后世界的宁静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花:飘舞的雪花,象征纯洁与美丽。
  • 云层:断续繁云,象征变幻与神秘。
  • 茅蹊:被雪覆盖的小径,象征宁静与安详。
  • 沙渚:鸟飞迟的沙洲,象征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欲休还舞任风吹”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云层变幻 B. 雪花飘舞 C. 鸟儿飞翔
  2. “混同天地归无迹”表达了什么意境? A. 雪与天地融为一体 B. 雪后世界的宁静 C. 雪花的纯洁
  3. 诗中“太守不辞留客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雪景的欣赏 B. 对丰收年的期待 C. 对客人的热情

答案: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对比:

  • 曾巩《喜雪二首》与王安石《泊船瓜洲》: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色,但曾诗更注重雪景的细腻描绘,而王诗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壮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等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
  • 《曾巩诗集》:收录了曾巩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