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题熊襄悯狱中诗卷》
时间: 2025-01-26 04:33: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遇乐 题熊襄悯狱中诗卷
作者:奭良 〔清代〕
一障乘边,是何人者,目光如炬。盛诩天骄,尊忘天汉,良工心独苦。请来缯絮,不期犁扫,于法宜徵对簿。闻当日,九重嗟异,刘季无此大度。奉春往事,料敌兵形势,汉廷谁及齐虏。自古筹边,庞言多败,哙等难为伍。十年冉冉,臣言可按,无那鼎湖龙去。公行矣,犹遗翠墨,曝光海宇。
白话文翻译
这一道屏障上,坐着的是什么人,目光犹如火炬。盛赞天子,忘却了天汉的伟大,优秀的工匠心中独自苦闷。请你把缯帛拿来,没想到却需要犁耕,依律应当一一对照。听说那一天,九重宫阙感叹异常,刘季可没有这样的宽宏大度。回忆春天的往事,料想敌军的形势,汉朝的统治者怎么能比得上齐国的敌人。自古以来,筹划边防,庞大的言辞多是失败,哙等难以为伍。十年渐渐过去,我的言论应当被采纳,但没有那鼎湖的龙去远方。公行已去,仍留下一抹翠墨,映照在广阔的海宇之上。
注释
- 障:屏障、阻隔之物。
- 乘边:指坐在屏障边缘。
- 目光如炬:形容目光锐利而明亮。
- 盛诩:大肆夸赞。
- 缯絮:缯帛,古代的丝绸。
- 犁扫:比喻辛勤劳作。
- 九重:指皇宫的层次,形容宫廷的深邃。
- 刘季:指汉朝的刘备,意指有宽容大度之人。
- 鼎湖龙:比喻远大目标或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奭良,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体现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动荡,诗人借助熊襄的诗卷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边防治理的深刻见解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提到的“刘季”象征着宽容与胸怀,而“齐虏”则暗示了外敌的威胁。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指责当时统治者缺乏决策的智慧,导致国家的衰败。通过对比古今,奭良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与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障乘边,是何人者,目光如炬:开头用“障”引入,表现出一种隔离感,接着问“是谁”,显示诗人对在位者的质疑。
- 盛诩天骄,尊忘天汉,良工心独苦:指出当今统治者自满而忘却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反映了诗人对工匠阶层的同情。
- 请来缯絮,不期犁扫,于法宜徵对簿: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名利的失望,认为应遵循法律。
- 闻当日,九重嗟异,刘季无此大度:历史的反思,对比刘备的宽容与当今统治者的狭隘。
- 奉春往事,料敌兵形势,汉廷谁及齐虏:怀念往事,分析敌情,显示出对现状的无奈。
- 自古筹边,庞言多败,哙等难为伍:强调历史上的失败教训,警示当今。
- 十年冉冉,臣言可按,无那鼎湖龙去: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与失落。
- 公行矣,犹遗翠墨,曝光海宇:最终以“翠墨”作结,象征理想未尽,诗人仍在思考。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如“目光如炬”形象生动,突出观察力;而“鼎湖龙”则是借用典故,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目光如炬:象征智慧与洞察力。
- 缯絮:象征物质与名利的追求。
- 翠墨:象征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刘季”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刘备
B. 刘邦
C. 刘秀
D. 刘琨 -
“鼎湖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名利
B. 理想与追求
C. 失败与挫折
D. 外敌 -
诗中提到的“九重”是指什么?
A. 九个朝代
B. 九重天
C. 皇宫
D. 九个敌国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奭良的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奭良更侧重于历史反思,而杜甫则是对现实苦难的直接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