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桂林与郭松年话旧游览》
时间: 2025-01-11 11:33:0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永遇乐 桂林与郭松年话旧游览
作者: 章士钊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八桂风烟,眼中零落,他人无睹。
三十年间,惊涛横卷,多少英雄去。
西林虎啸,武鸣豹变,人物而今何处。
忆当时飞书驰檄,不定枚皋谁是。
残年未了,叹相对苍华,人映江山如许。
莫忘同游,七星岩畔,晚照凄凉语。
可怜祠庙,沈沦巷陌,不见神鸦社鼓。
更谁问庄园题版,今仍在否。
白话文翻译:
八桂的风烟,眼中所见一片凋零,旁人却无从察觉。在这三十年间,惊涛骇浪般的岁月流逝,多少英雄已去。西林的虎啸,武鸣的豹变,如今的人物又在何方?回忆当年飞书驰檄的时光,不知道枚皋的谁是。虽然岁月已晚,感叹相对苍华,映照出江山的模样。不要忘记同游的时光,在七星岩畔,晚照下的凄凉话语。可怜那些祠庙,沉沦在巷陌之中,再也听不见神鸦社鼓的声音。还有谁会问庄园的题版,如今是否依旧存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八桂: 指桂林地区,因盛产桂花而得名。
- 零落: 形容景物的衰败,荒凉。
- 惊涛横卷: 比喻历史的动荡和变迁。
- 飞书驰檄: 指迅速传递消息的书信。
- 苍华: 形容时间的流逝与衰老。
典故解析:
- 枚皋: 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诗中用以表示不确定的人物身份。
- 神鸦社鼓: 古代祭祀活动,象征传统文化的衰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士钊(1899-1963),著名的现代诗人和学者,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作品多反映历史变迁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对往昔游览桂林的怀念之际,反映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永遇乐 桂林与郭松年话旧游览》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怀旧之作,诗人在回忆与友人郭松年游览桂林的岁月时,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开篇以“八桂风烟”引入,展现出桂林的美景与岁月的无情,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诗中提及“惊涛横卷”,暗示历史的动荡与无奈,许多英雄在岁月的洪流中消逝。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西林虎啸,武鸣豹变”的意象,传达出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事的变迁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不仅在缅怀过去的壮丽与豪情,更在思考现今所剩无几的人物与英雄,令人感到一阵惆怅。
“莫忘同游”一句,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珍贵的回忆,虽时光已逝,但那份友情的温暖仍在心中。最后几句描绘了祠庙的凋零和文化的衰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忧伤与怀念,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整首诗用词凝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示出人对时间与历史的无奈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八桂风烟,眼中零落,他人无睹: 描写桂林的自然风光,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眼前的美景已不再鲜活,旁人对此却毫无察觉。
- 三十年间,惊涛横卷,多少英雄去: 感慨历史的变迁与许多英雄的离去,表现出对时间无情的叹息。
- 西林虎啸,武鸣豹变,人物而今何处: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衬人事的变迁,发出对昔日英雄的质疑与思考。
- 忆当时飞书驰檄,不定枚皋谁是: 回忆往昔的交流与争论,隐喻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表达对身份的迷惘。
- 残年未了,叹相对苍华,人映江山如许: 诗人感叹岁月不饶人,映照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 莫忘同游,七星岩畔,晚照凄凉语: 强调与友人一起游玩的珍贵回忆,晚照下的对话显得愈加凄凉。
- 可怜祠庙,沈沦巷陌,不见神鸦社鼓: 传统文化的衰退,表达对过去的惋惜。
- 更谁问庄园题版,今仍在否: 质疑现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 “惊涛横卷”比喻历史的动荡。
- 拟人: “人映江山如许”,赋予景物以人类情感。
- 对仗: 如“西林虎啸,武鸣豹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时间的残酷和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文化传统的衰退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八桂: 象征着美丽的自然与历史。
- 惊涛: 代表时间的急促与不可逆转。
- 七星岩: 代表着美好的回忆与人际关系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八桂”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桂林
- B. 北京
- C. 上海
- D. 成都
-
“惊涛横卷”在诗中比喻了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历史的动荡
- C. 经济问题
- D. 社会变迁
-
诗中提到的“七星岩”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珍贵的友情
- C. 文化的衰退
- D. 历史的遗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永遇乐》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表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不同的是,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宣泄,而章士钊则更关注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大系》
- 《古典诗词鉴赏》
- 《章士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