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风露浸秋色》
时间: 2025-01-27 04:2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风露浸秋色
作者:魏了翁 〔宋代〕
风露浸秋色,烟雨媚湖弦。
旌旗十里小队,拟约醮坛仙。
身在黄旗朱邸,名在玉皇香案,
底事个人传。正恐未免耳,
惊搅日高眠。虎分符,龙握节,
鹿御轓。於君本亦馀事,
所乐不存焉。一点春风和气,
无限蓝田种子,渺渺玉生烟。
富贵谁不肯,借问此何缘。
白话文翻译
秋风露水浸染了秋色,烟雨朦胧中湖边的弦乐格外动人。
在十里之外的小队中,旌旗招展,似乎要约好去参加祭坛的仙会。
我身处于华丽的黄旗朱邸,而我的名声却在玉皇的香案之上,
究竟为何个人的名声如此重要?我正恐怕这只是耳边的虚响,
打扰了我在阳光下的美梦。虎符分配权势,龙节掌握大权,
鹿车轻轻地御驾。其实于君来说,这些不过是多余之事,
你所乐在其中的又何其少。一丝春风的和气,
无尽的蓝田种子,飘渺如烟的美好。
谁不渴望富贵呢?我想问问,这其中又有什么缘由?
注释
- 浸:浸泡,浸染。
- 媚:美好,令人心醉之意。
- 醮坛:祭坛,指道教的祭祀场所。
- 底事:何事,表示疑问。
- 耳:多指耳中所闻,表示虚假。
- 惊搅:打扰,妨碍。
- 符、节:古代官员的象征,代表权力。
- 御轓:古代专车,象征权贵的地位。
- 蓝田:好田,象征美好的生活。
- 渺渺:形容轻盈飘渺,似有若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约1220-1290年),字子亨,号阮亭,宋代诗人,生于江南,后仕于朝,因其诗词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代,彼时政治动荡,士人多有抒怀之作。作者借秋色描绘人生无常,表达对名利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风露浸秋色》是一首通过描绘秋天景色来探讨人生哲理的词作。诗的开篇以“风露浸秋色”引入,展现了秋天的清新与静谧,继而通过“烟雨媚湖弦”展现了湖边的优美景色,情境优雅而富有诗意。然而,随着“旌旗十里小队”的出现,诗人引入了人世间的纷扰与喧嚣,揭示了在美好景致之下,个体的名声与权力的追逐。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自问“底事个人传”,展现出对名利的深刻反思,质疑个人名声的意义,对世俗的权势表现出淡然的态度。诗中提到的“虎分符,龙握节,鹿御轓”更是对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显示出一种对富贵的无奈与渴望。最后,以“富贵谁不肯,借问此何缘”总结全篇,表达了对人性中渴望富贵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传递出一种淡然、清新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魏了翁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露浸秋色”:描绘秋天的清晨,风露使得秋色愈加鲜明。
- “烟雨媚湖弦”:烟雨朦胧中,湖边的音乐显得更加迷人。
- “旌旗十里小队”:远处的小队,旌旗招展,显示出活动的热闹。
- “拟约醮坛仙”:说明即将参加道教的祭祀活动,象征一种追求与向往。
- “身在黄旗朱邸”:身处权贵之地,象征地位的显赫。
- “名在玉皇香案”:名声在香案之上,反映出对名声的无奈。
- “底事个人传”:对个人名声的反思,质疑其重要性。
- “正恐未免耳,惊搅日高眠”:担心名声的虚幻会打扰到内心的宁静。
- “虎分符,龙握节”:权力的象征,显示出权势的分配。
- “於君本亦馀事”:对君主来说,这些权力不过是多余的事。
- “一点春风和气,无限蓝田种子”:象征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 “渺渺玉生烟”:美好而虚幻的景象,象征理想的追求。
- “富贵谁不肯,借问此何缘”:最终回到对富贵的渴望,探讨其缘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富贵”,象征人们对财富地位的向往。
- 对仗:整首词在对仗上极具工整,增强了词的音乐性。
- 拟人:如“烟雨媚湖弦”,赋予景物以生动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美景,反映出对名利的思考,表现了对于个人追求与世俗权力的淡然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风露:象征着清新与生命的气息,体现秋天的特质。
- 烟雨:代表朦胧与不确定,暗示人生的复杂。
- 旌旗:象征权力与地位,表现出对世俗的关注。
- 黄旗朱邸:代表权贵之地,暗示社会地位。
- 蓝田种子:象征希望与未来,代表美好的生活愿景。
- 玉生烟:象征理想与追求,反映出虚幻而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烟雨媚湖弦”意指什么?
- A. 湖边的景色
- B. 演奏的音乐
- C. 诗人的心情
-
“虎分符,龙握节”中的“符”和“节”象征什么?
- A. 个人名声
- B. 权力与地位
- C. 自然景色
-
诗人在反思什么?
- A. 个人的生活
- B. 名声的意义
- C. 社会的变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魏了翁的《水调歌头·风露浸秋色》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名利的探讨,但魏了翁更显淡然,苏轼则更多情绪波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了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