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兄弟四人遍历诸科二人同省)》
时间: 2024-09-19 21:14: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兄弟四人遍历诸科二人同省)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仙署棣华春,当时已绝伦。
今朝丹阙下,更入白眉人。
重振高阳族,分居要路津。
一门科第足,五府辟书频。
鸷鸟得秋气,法星悬火旻。
圣朝寰海静,所至不埋轮。
白话文翻译:
在那仙境的宫殿里,春天的桃花曾经盛开得无与伦比。如今,在丹色的宫阙下,又出现了一位白眉的老者。重振高阳家族,分散居住在要道的渡口。我们这一家子,科举和荣华富贵都已足够,五府的文书频繁地送到。猛禽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法星在天空中高悬。圣明的朝廷下,海面安静,走到哪里都不会被埋没。
注释:
- 仙署:指天宫或神仙的居所。
- 棣华:指桃花,古时常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
- 丹阙:指红色的宫殿,象征皇宫。
- 白眉人:通常指年长者,象征智慧和资历。
- 高阳族:刘禹锡自称的家族,出自高阳氏。
- 一门科第足:指家族中有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官职。
- 鸷鸟:指猛禽,象征有志者。
- 法星:指星象,象征大明大德的朝廷。
- 寰海:指四海,形容国家的广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石头,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与白居易齐名,被后世誉为“刘白”。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政治动荡与士人仕途艰难之际。诗人以此诗送别友人,表达了对朋友前程的祝福与自己对科举的感慨。诗中不仅描绘了美好的秋天景象,还寄托了对家族与个人前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清新的意象与深刻的思考。开篇通过“仙署棣华春”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引入对春天的追忆。接着“今朝丹阙下”的转折,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同时,诗中提到的“重振高阳族”,不仅是对家族的期望,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无奈与志向。
整首诗的意象轻灵而又富有哲理,尤其在“鸷鸟得秋气,法星悬火旻”中,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反映出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力量,透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署棣华春:开篇描绘春天的美好,暗指昔日的辉煌。
- 今朝丹阙下:现实中的转变,表示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 重振高阳族:表达对家族的寄托与希望。
- 分居要路津:反映出家族成员的分散与各自的追求。
- 一门科第足:自豪于家族的成就。
- 五府辟书频:象征地位的提升与繁荣。
- 鸷鸟得秋气:猛禽嗅到秋天的到来,暗含壮志未酬。
- 法星悬火旻:指法治的力量与公正的朝廷。
- 圣朝寰海静:描绘出安定的国家局面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鸷鸟得秋气”比喻有志者的奋发向上。
- 对仗:如“重振高阳族,分居要路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 象征:法星、秋气等具象的意象背后象征着政治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族荣华与个人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政治与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虽历经沧桑但仍不放弃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希望与美好。
- 秋:象征成熟与反思。
- 鸷鸟:象征有志之士的追求与奋斗。
- 法星:象征公正与法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眉人”象征的是? A. 年轻人
B. 年长者
C. 士人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送别
B. 追忆春天
C. 家族与理想的追求
答案:
- B. 年长者
- C. 家族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诗歌都强调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刘禹锡更注重家族与理想的追求,而白居易则更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抒发。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均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禹锡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