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江晚》

时间: 2025-01-11 19:49:45

去去江舟,烟中山色浑无据。

落云迎屿。

雁向潇湘去。

晚浦观渔,不辨渔人语。

花如絮。

月芦深处。

那里汀头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江晚
作者:董以宁 〔明代〕

去去江舟,烟中山色浑无据。
落云迎屿。
雁向潇湘去。
晚浦观渔,不辨渔人语。
花如絮。
月芦深处。
那里汀头住。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船只渐行渐远,烟雾缭绕的山色变得模糊不清。
落下的云彩轻轻地迎接着小岛。
大雁正飞向潇湘之地。
在晚霞映照的水边观看渔人,却听不清他们的谈话。
花瓣如同絮状飘落。
在月光照耀的芦苇深处,
那里就是小洲的栖息之地。

注释:

  • 去去:形容船只渐行渐远的样子。
  • 江舟:江边的小船。
  • 烟中山色:烟雾中隐约可见的山色。
  • 落云:云彩向下飘落,形成云层。
  • 迎屿:迎接小岛。
  • 潇湘:指湘江、潇水,意指南方的美丽之地。
  • 晚浦:晚霞映照的水边。
  • 不辨渔人语:听不清渔人的说话声。
  • 花如絮:花瓣如同絮状,轻盈飘落。
  • 月芦:月光照下的芦苇。
  • 汀头:指水边的小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女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其诗风清新,常以细腻的描写展现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个宁静的黄昏,诗人可能是在江边游玩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感慨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点绛唇•江晚》是一首描绘江边黄昏景色的词作,整体氛围恬淡而富有诗意。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江边晚景的迷人之处。开头“去去江舟”,直接引入了船只渐行渐远的场景,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离愁。接下来的“烟中山色浑无据”,则通过烟雾笼罩的山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意境。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之余,也流露出对远方的思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尤其是“雁向潇湘去”,不仅描绘了大雁南飞的情景,还暗示着一种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理想的追求。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将目光转向晚浦观渔的场景,渔人们的言语似乎被这晚霞与水波所淹没,形成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这种“听不清”的状态,正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两句“花如絮,月芦深处”,则通过花瓣的轻盈和月光下芦苇的静谧,传达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感受,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去江舟”——描绘船只渐渐远去,暗示离别。
  2. “烟中山色浑无据”——山色在烟雾中变得模糊,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3. “落云迎屿”——落下的云彩轻轻迎接小岛,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4. “雁向潇湘去”——大雁飞向南方,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
  5. “晚浦观渔,不辨渔人语”——在晚霞下看渔人,听不清他们的谈话,表现出一种静谧。
  6. “花如絮”——花瓣如絮,轻盈飘洒,象征自然的美丽与无常。
  7. “月芦深处”——月光照耀下的芦苇深处,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8. “那里汀头住”——最后一句点出栖息之地,暗示归宿与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如絮”,将花瓣与絮进行比较,形象生动。
  • 拟人:如“落云迎屿”,赋予云彩以人的动作,增加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江晚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舟:象征着旅行与离别。
  • 烟中山色:代表朦胧与神秘的自然景观。
  • :象征着思乡与追求。
  • 晚浦:表现出宁静的晚霞与水波。
  • :象征着美丽与短暂。
  • :象征着清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去去江舟”中“去去”指的是: A. 船只停留不前
    B. 船只渐行渐远
    C. 船只摇晃
    D. 船只归来

  2. 诗中提到的“潇湘”主要指的是: A. 一条河流
    B. 一座城市
    C. 一个地方的名字
    D. 一种花卉

  3. “晚浦观渔”中的“观渔”表示: A. 渔人捕鱼
    B. 观看渔人
    C. 听渔人的故事
    D. 渔人休息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寺》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夜泊牛津寺》同样描绘了水边的夜景,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的感慨与思乡之情。与董以宁的《点绛唇•江晚》相比,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而董以宁则更显细腻,展现了不同风格的美学。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