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令》

时间: 2025-01-27 03:09:41

嫦娥飞镜寒光透。

溪路明如昼。

数着行人影瘦。

高卧如何能够。

萧萧吹鬓风骤。

若教偃仰在山园,正歌罢、挑灯看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嫦娥飞镜寒光透。溪路明如昼。
数着行人影瘦。高卧如何能够。
萧萧吹鬓风骤。若教偃仰在山园,
正歌罢挑灯看绣。

白话文翻译:

嫦娥的飞镜洒下寒光,照得溪水如同白昼。
我数着路上行人的瘦影,心中感慨高卧在此又如何能够呢?
萧萧的风骤然吹来,若是让我在山园中仰望,
正好可以唱完歌后点起灯来绣花。

注释:

  •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她因吃了仙药飞升月宫。
  • 飞镜:指月亮,寓意光明与寒冷。
  • 溪路明如昼:溪水在月光下明亮得如同白天一样。
  • 高卧:指安逸地躺着,不愿起身。
  • 偃仰:仰望、俯首,形容悠然自得。
  • 山园:山中的园子,指隐逸之处。
  • 挑灯看绣:夜晚点灯绣花,暗示勤奋与细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求可(约1640-约1700),清代诗人,字子贞,号梅溪,晚号静庵,山西人。陆求可的诗歌风格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审美观。

创作背景:

《伊川令》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复兴的时期。诗人或许是在月夜下,感受到孤独与人生的哲理,借助嫦娥的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伊川令》通过嫦娥和月光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清幽的夜景和诗人内心的孤寂。开头以“嫦娥飞镜寒光透”引入,瞬间把读者带入一个明亮却又冷清的月夜。月光照亮了溪水,诗人通过“明如昼”表现出夜色的透彻和宁静。接着,诗人数着行人影瘦,流露出对行人孤独的感慨,似乎在反映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高卧的自我怀疑,暗示着一种不安和对生活状态的不满。

“萧萧吹鬓风骤”一句,音韵和谐,描绘出秋风萧瑟的景象,增添了诗的凄凉感。而最后两句“若教偃仰在山园,正歌罢挑灯看绣”则表现了诗人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清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嫦娥飞镜寒光透:描绘了月亮如同镜子般洒下的寒光,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2. 溪路明如昼:溪水在月光下显得明亮,暗示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3. 数着行人影瘦:借助行人的瘦影,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行人生活的思考。
  4. 高卧如何能够:质疑自己高卧不愿起身的状态,透露出一种不安。
  5. 萧萧吹鬓风骤:风的吹拂带来寒意,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6. 若教偃仰在山园:希望能在山园中悠然自得。
  7. 正歌罢挑灯看绣:强调夜晚的宁静和勤奋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嫦娥比作明亮的镜子,提升了月亮的神秘感。
  • 拟人:萧萧风表示风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自然的互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描绘月夜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对人生孤独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嫦娥:象征着孤独与美丽,代表了对理想的追求。
  • 寒光:体现了夜的冷清与孤独感。
  • 溪水:代表自然的宁静,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 行人影:暗示人生的孤独与旅途的无常。
  • :象征着希望与光明,代表着对生活的努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提到嫦娥? A. 数着行人影瘦
    B. 嫦娥飞镜寒光透
    C. 高卧如何能够

  2. “溪路明如昼”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夜晚的明亮
    B. 行人的疲惫
    C. 诗人的孤独

  3. 诗中提到的“挑灯看绣”象征什么?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勤奋与努力
    C. 追求自由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比较《伊川令》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利用夜晚和月亮的意象,但《伊川令》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静夜思》则表达了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陆求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