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汪仲淹时以足疾居肇林去太函三十里》

时间: 2025-02-04 16:14:35

方丈维摩室,翛然物外踪。

花馀天女散,果剩法王供。

白日流禅榻,青天落梵钟。

何当问神足,白眼对长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丈维摩室,翛然物外踪。
花馀天女散,果剩法王供。
白日流禅榻,青天落梵钟。
何当问神足,白眼对长松。

白话文翻译:

在方丈的维摩居室中,恬静地超脱于世俗的纷扰。
花余下的仅是天女所散的香气,果实只剩下法王所供奉的。
阳光洒在禅榻上,青空中钟声悠扬落下。
何时才能向神灵请教,白眼望向那高大的松树。

注释:

字词注释

  • 方丈:指寺院或道观中的住持。
  • 维摩:指维摩诘,佛教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象征智慧与超脱。
  • 翛然:恬静,超然。
  • 天女:指天界的女神,常与花香有关。
  • 法王供:佛教中供奉的祭品,象征佛法的供养。
  • 白眼:形容冷漠或不屑的眼神。

典故解析

  • 维摩诘:出自《维摩诘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讲述了维摩诘的智慧和对世俗的超脱。
  • 天女散花:源自佛教中天女为佛陀散花的典故,象征吉祥和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应麟,明代人,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擅长诗文并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胡应麟因足疾而居于肇林,距离太函三十里,表现了他在身体不适时对自然、佛教以及自身内心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维摩室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身体不适时的超然心境与对佛教文化的追求。首句通过“方丈维摩室”引入,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接着,“翛然物外踪”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让人仿佛看见他在世俗之外的沉静与自在。接下来的两句提到“花馀天女散,果剩法王供”,通过花香和供品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佛教的清净与超脱。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境界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思考。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对智慧的向往,充满了哲理与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方丈维摩室”点出地点,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第二句:“翛然物外踪”说明诗人心境的超然,远离世俗。
  • 第三句:“花馀天女散”描绘了绮丽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佛教的美好。
  • 第四句:“果剩法王供”则暗示了物质的无常,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永恒。
  • 第五句:“白日流禅榻”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禅的宁静。
  • 第六句:“青天落梵钟”描绘了佛教的钟声,象征着智慧的启迪。
  • 第七句:“何当问神足”表达了诗人对超凡智慧的向往。
  • 第八句:“白眼对长松”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眼”比作一种冷漠的态度,增强了诗意。
  • 拟人:钟声的描写体现了时间的流动与精神的升华。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超然物外、追求智慧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融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维摩室:象征着智慧的居所。
  • 天女:代表了美好与祝福。
  • 法王供:象征着对精神食粮的追求。
  • 白日与青天:分别象征时间与广阔的心灵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方丈”指的是: A. 一种花卉
    B. 寺院的住持
    C. 诗人的名字

  2. “白眼”在诗中用来形容什么? A. 赞美
    B. 冷漠
    C. 喜悦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比较胡应麟的诗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体现了超然的境界与对自然的热爱,胡应麟的诗更强调佛教哲理,而王维则更突出道家思想的融入。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胡应麟《诗文选》
  • 《维摩诘经》相关研究
  • 明代诗人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