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华寺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7:06:26

翠华环四壁,绝胜隐巍宫。

梵供青山响,钟声紫雾笼。

虎跑曹水畔,猿啸雨花丛。

千里瞻依切,跻攀兴未穷。

意思解释

游南华寺 其二

作者: 梁孜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翠华环四壁,绝胜隐巍宫。
梵供青山响,钟声紫雾笼。
虎跑曹水畔,猿啸雨花丛。
千里瞻依切,跻攀兴未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华寺的壮丽景象,诗人赞叹寺庙的美丽,四周的山环绕着寺庙,胜过了隐秘的巍峨宫殿。青山上梵音飘荡,钟声在紫色雾气中缭绕。虎跑泉水在旁流淌,猿猴在雨中的花丛中啼叫。诗人目光远眺,情绪激昂,想要攀登探索,兴致依旧无穷无尽。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华: 指青翠的山峰,常用来形容山的美丽。
  • 绝胜: 超过,胜过的意思。
  • 梵供: 指寺庙的宗教仪式,梵音是佛教的声音。
  • 虎跑: 地名,指虎跑泉,泉水清澈。
  • 曹水: 也是指泉水,流淌的水。
  • 猿啸: 猿猴的叫声,常用来形容自然的声音。
  • 千里: 比喻远望的视野。
  • 跻攀: 指攀爬,向上走。

典故解析:

  • 南华寺: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深厚背景。
  • 虎跑泉: 以清泉闻名,历史上是文人墨客吟咏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孜,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主要表现山水自然的美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南华寺时,受到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的启发,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游南华寺 其二》展现了南华寺的壮丽景色和深邃的宗教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与宗教的敬仰之情。诗的开头“翠华环四壁,绝胜隐巍宫”便以优美的意象引人入胜,青翠的山峰环绕寺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梵音与钟声交织的氛围,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祥和。

“虎跑曹水畔,猿啸雨花丛”这一句则将自然景色与生动的动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南华寺不仅是宗教的场所,也是自然的乐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与探索的热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仿佛在告诉读者,尽管千里遥远,但探索的欲望与兴致是无穷的。

整首诗在意象的表现上极具层次感,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华环四壁: 形容南华寺被青翠的山环绕,营造出一种包围感。
  2. 绝胜隐巍宫: 赞美寺庙的美丽超过了隐秘的宫殿,暗示其神圣与独特。
  3. 梵供青山响: 描绘寺庙的宗教气氛,青山间传来梵音,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
  4. 钟声紫雾笼: 钟声在紫色雾气中回荡,增强了神秘感。
  5. 虎跑曹水畔: 引入自然元素,虎跑泉水流淌在旁,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6. 猿啸雨花丛: 猿猴在雨中的花丛中啼叫,增添了自然的动感与活力。
  7. 千里瞻依切: 远望千里,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眷恋。
  8. 跻攀兴未穷: 攀登探索的热情未减,表现出对风景的无限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绝胜隐巍宫”,将寺庙与宫殿相比,突显其独特美丽。
  • 对仗: 诗中许多句子采用对仗手法,如“梵供青山响,钟声紫雾笼”。
  • 意象: 使用自然、动物与宗教结合的意象,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是对南华寺自然与人文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华: 象征着生命与朝气,表现自然的美好。
  • 梵音: 代表着宗教的庄严与宁静。
  • 虎跑泉: 象征自然的清澈与纯净。
  • 猿啸: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紫雾: 增添神秘感,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华”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的山峰
    • B. 青翠的山峰
    • C. 幽深的宫殿
  2. 诗中提到的“虎跑”是指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地名及泉水
    • C. 一种饮品
  3. 诗的主题是对什么的赞美?

    • A. 对城市的繁华
    • B. 对南华寺的自然与人文
    • C.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题都城南庄》 by 崔护

诗词对比:

  • 《庐山谣》: 同样描绘自然的壮丽,表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 《题都城南庄》: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流露出对乡土的眷恋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全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诗词鉴赏与评论》